修復教育圈的信任危機
苗栗縣一名國中生不實檢舉老師上課涉開黃腔等不當行爲,苗栗地方法院最近判決學生賠償5萬元。本報資料照片
當一紙判決爲苗栗縣某師洗刷了被指控「開黃腔」、「情緒失控」的污名,換來五萬元的賠償時,這筆金額承載的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破碎的專業尊嚴,以及在調查過程中被消磨殆盡的教學熱情。這不只是一個個案的勝訴,更是對當前校園亂象一聲沉痛的叩問。
「尊師重道」在今日的臺灣校園,是否已成爲一個遙遠而模糊的詞彙?「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是知識的引路人,也是品格的塑造者;在這個人人皆可申訴的「大投訴時代」,這份敬意還剩下多少?
保護學生的申訴管道,原是爲了防堵權力不對等下的霸凌與傷害,立意良善;但當它被部分學生因一己之私而濫用時(例如本案疑因學生作弊被抓而心生不滿),這條原本的保障線,便扭曲成一把可輕易刺向老師的利刃。
過去社會擔憂老師欺負學生,如今學生是否正在欺負老師?當學生能以數則不實指控,「輕易」地啓動一場針對老師的「性別事件調查」,迫使老師接受調查以證自身清白。
當「無罪」的正義來臨時,多少不公不義的流言蜚語,卻早已對老師形成巨大的精神折磨。
經歷了這一切風雨的老師,還剩下幾分教學熱情?當他再次走上講臺,看到的是求知的火花,還是潛在的「檢舉人」?當他需要管理課堂秩序、糾正學生錯誤時,心中閃過的會是教育的使命感?還是對可能引發下一場風暴的恐懼?
然而,真正需要修復的,是整個教育生態的信任危機。我們需要的絕非一個讓老師不敢管、不願管的校園,也不是一個讓學生動輒以「申訴」爲武器的環境。我們需要的是重建親師生間的信任基礎,是教導下一代「權利」與「責任」並存的公民素養;更要建立一個既能保護受害學生,也能避免老師慘遭無辜獵巫的、更細膩而公正的申訴處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