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留教長 能救信任危機?

教育部長鄭英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如外界預期,第二波「大罷免」再度以失敗收場。觀察選前即傳出的內閣小幅改組名單,不難看出賴政府早已意識到需調整人事才能迴應民意,並「調整施政優先順序」。

在這波人事異動中,屢被點名的教育部長鄭英耀被慰留,捲入性平事件爭議的政務次長葉丙成則請辭獲准。官員更迭、人事異動,各界自有評判;比起誰去誰留,更關鍵的是如何以具體行動解決問題、提升臺灣教育品質。教育部團隊上任已進入第二年,治理表現令人不敢恭維,亟需展現專業作爲以迴應社會期待。過去一年多來教育政策爭議頻仍,社會大衆對教育部的表現陷入信任危機,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教育施政重點錯置。眼前教育現場問題層出不窮,棘手的難題包括:高教學歷造假、學術倫理失範、中小學校園濫訴有增無減、教師職業吸引力不斷下滑等,任誰都知這些是最需迫切解決的教育困境。然教育部面對這些問題卻鮮有積極作爲與有效對策,反而對「清查教育人員是否持有中國大陸身分證」等議題雷厲風行而格外積極,本末倒置,嚴重偏離教育施政正軌。

其二,教育部長未能守護教育專業。教育部本應是教育現場的後盾,卻長期淪爲其他部會的政策提款機。去年的「班班鮮奶」鬧劇,教育部無力維護校園專業;今年索性自己推出「校園愛心球」、「限制第七節排課」及形同文字遊戲的「教師身心調適假」。這些政策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讓學校成爲承擔責任的代罪羔羊。教育部未能成爲教師的後盾,反成了麻煩製造者,如此施政風格如何取信於教師?又如何引領教育發展?要突破困境、開創新局,教育部必須拿出決心,從根本反省治理模式,展現尊重專業的具體作爲。

首先應謙卑記取教訓,堅定守護專業:教育施政不能譁衆取寵,更不該淪爲政治正確的表演。教育部長的首要任務是爲教育人員撐起專業自主空間,確保校園免於不當干擾,不再成爲政治角力場。過去錯誤政策的學費不能白繳,唯有迴歸專業正軌,教育部才能重新贏回教育現場的信任。

其次應直面教育沉痾,提出專業對策:現階段各級學校均面臨諸多困境,高教必須徹底清理學歷造假亂象,重建學術公信力;中小學則需大幅修正不合時宜的法規、遏止濫訴歪風,避免教師在訴訟陰影下繼續以防禦性教學自保。更重要的是,必須切實改善教學環境、提升待遇,吸引優秀人才投身教育。少子化海嘯迫在眉睫,規畫前瞻的降低班級人數時間表,落實精緻教育已刻不容緩。

新學期即將展開,社會高度關注教育部能否真正的謙卑檢討、務實改革、並以前瞻規畫提升教育品質。請停止華而不實的口號,教育進步需要的是務實改革與專業治理。期待教育部勇敢調整步伐,堅守專業立場,成爲學校與教師的堅實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