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立見/信任…AI 浪潮下的教育基石
我們正站在一個選擇的分岔口。AI工具正在滲透教育現場,許多學生的真實努力卻被質疑與否定。
最近有個新聞是,美國一位大學生爲了證明作業並非由AI生成,被迫錄下長達93分鐘的寫作過程。她並未違規,只是無法說服老師那作業是她自己寫的。
這不是一場單純的爭議,而是一個教育制度信任機制瓦解的警訊。
生成式AI的功能愈來愈強大,但我們不該將使用工具等同於喪失能力。AI可以協助輸出,但無法替人做出判斷。教育應該關注的是學生在過程中是否展現出邏輯、觀點與立場,而不是他們是否使用了工具。
當老師對學生的作業表示懷疑,只因爲它看起來太成熟,問題不在學生寫得太好,而在我們對判斷的標準過於模糊。
我們需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工具來深化思考,而不是隻會辨別文字從哪裡來。
教室不該像審訊室。當學生開始花更多時間證明自己「沒有作弊」,而不是專注學習內容時,教育的重心就已經偏離了原點。錄影、自證、備份、比對,這些程序讓學習變成防禦,而不是探索。
如果我們把教育制度設計成預設學生會作弊,那麼學生終究會活在「我如何不被抓到」的思維模式中。而真正的誠信,來自於一個被信任的環境,而不是一個被監控的制度。
在過去,教育系統追求的是相對排名與分數競爭,想要知道誰是全班第一。可是在AI大量參與學習的時代,這種比較失去了意義。因爲生成內容已非難事,難的是誰能留下屬於自己的觀點與選擇。
學校應該成爲一個平臺,引導學生找到自己在什麼領域可以被看見。在這個平臺上,不是隻有一條跑道,而是許多條通往不同能力與價值的道路。
每個人都可以在某個角落成爲第一,教育應該幫助他們找到那個地方。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推行全民AI素養課程,鼓勵學生與AI合作,而不是對抗。課堂上,學生不僅要使用工具,還要說明怎麼使用、爲何使用。學校相信學生能思辨,而不是預設他們會濫用。
日本也有學校推行AI協作寫作制度,學生在繳交作品時,還需附上「創作過程報告」,詳述自己在生成、修改、取捨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評分標準不再是文句美不美,而是學生如何做出選擇、如何與工具互動。
這些例子證明,只要制度相信人,人就有可能在科技的浪潮中發揮主體性,而不是被動防守。
事實,教育的終點不是分數,而是信任。當我們太在意學生是否「作弊」,就會忽略他們真的學會了什麼。誠信不是靠檢查制度產生的,而是來自於一個足以讓人願意坦白的環境。
教育的終點,不該是把人分出高下,而是讓每個人都能爲自己的選擇負責。AI並不是教育的威脅,真正的威脅是我們對人的不信任。
如果我們願意重新設計制度,以信任爲起點,以選擇爲核心,那麼AI會是推動人類學習的夥伴,而不是敵人。
未來的教育,不該是防線的堆疊,反而應該是關係的修復。當我們重新相信學生,也讓他們有機會相信自己,那麼我們所建構的不只是知識的殿堂,更是文明的起點。這纔是我們該啓動的教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