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浪潮下的勞工困境 AI不會是危機而是轉機
▲有了AI,勞動世界正面臨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劇烈的轉變。(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張瑞雄/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有了AI,勞動世界正面臨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劇烈的轉變。一方面,AI提升了生產力與效率,有政治人物提出「四天工作周」的倡議;另一方面,科技巨頭如亞馬遜、Shopify與Duolingo則以靜默但堅定的步伐,逐步將AI導入日常營運,不只是輔助員工,更是替代。這場AI革命的雙面性,在希望與焦慮之間擺盪,挑戰着社會對「工作」、「生產力」與「人性價值」的既有理解。
AI協助人類的同時 「人」淪爲最後選項
AI技術無庸置疑帶來驚人的生產效能,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研究,生成式AI不僅讓人們在撰寫報告、構思企劃或執行行政任務時事半功倍,更往往提升了創意與品質。
但這樣的效率提升卻伴隨一個鮮少被討論的代價,人類的內在動機與工作熱情出現下降,當人們習慣依賴AI完成複雜任務後,面對無法仰賴技術的工作時,反而感到無趣與倦怠。這種現象揭示了AI在協助人類的同時,也可能潛移默化地剝奪了人類從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與參與感。
更令人不安的是企業對AI的真實態度,根據Gizmodo的報導,亞馬遜已部署超過一百萬臺機器人,其自動化的腳步不僅未因工會壓力減緩,反而進一步進入人力密集的倉儲與配送領域。
人均處理包裹量從2015年的175件暴增至近年的3,870件,表面上是效率的提升,實則是人力被壓縮與取代的明證。而這些「無聲的裁員」,背後是企業以成本爲核心邏輯,將AI視爲削減人事支出的武器。
亞馬遜執行長Andy Jassy坦言,公司將「需要更少的人」來從事目前的工作,這並非遙遠未來,而是「近年內」即將成形的現實。
這股趨勢並非亞馬遜獨有,Duolingo執行長表示,未來只有在AI無法勝任的情況下,纔會增加人力;Shopify則明言,在提出任何人力與資源需求前,必須先證明AI無法勝任。這些說法意味着,「人」正在企業運算中被邊緣化,甚至淪爲最後選項。
在這樣的背景下,「四天工作周」無疑是一道溫暖的光。既然AI提升了人類生產力,就應該轉化爲勞工的休閒與自由,而不是裁員與剝奪。「32小時工時法案」企圖建立一種新的社會契約:讓科技回饋於人,讓工作不再佔據人們的全部生命。此一思維的核心,是「共享科技紅利」的理念,AI不該只是資本的工具,更應成爲社會進步的橋樑。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仍存在巨大鴻溝。目前大多數企業導入AI,並未減少工時或提高薪資,反而導致更多工人被裁撤。2025年上半年,已有63,823名科技業員工遭到裁員。
令人訝異的是,這些裁員並非出於經濟不景氣,反而發生在企業獲利創新高的背景下。這意味着AI的導入並非被迫性節流,而是主動性地汰換人力。
社會必須重新思考 幾個AI根本性的問題
面對這樣的現況,社會必須重新思考幾個根本性的問題。
第一,AI應扮演什麼角色?是輔助還是主導?
第二,當AI取代的不只是重複性工作,而是知識型、創意型甚至管理型工作時,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就業」與「價值」?
第三,如果大量工作將被AI完成,那麼人們未來的生活重心是什麼?
企業也應被賦予更多責任,若企業因導入AI而減省成本,那麼其應撥出部分利潤投入員工的職涯轉型與心理健康輔導,甚至回饋社區與公共資源。否則AI所帶來的生產力紅利,只會落入少數人手中,加劇社會的不平等與階級分化。
AI的崛起無可避免地改寫了人類勞動史,但我們是否要讓它成爲「取代人」的冷酷機器,或是「解放人」的助力工具,端賴政治決策者、企業領導人與公民社會共同選擇。
四天工作周的倡議,固然尚未普及,卻是一種重要的象徵,提醒我們科技的終點,不應只是更快的效率,而是更好的人生。未來屬於AI,也應屬於人,唯有如此,AI纔不會是危機,而能真正成爲文明進化的轉機。
▼AI的崛起無可避免地改寫了人類勞動史,但我們是否要讓它成爲「取代人」的冷酷機器,端賴政治決策者、企業領導人與公民社會共同選擇。(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