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人工智能是一代人難得的機會

7月17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先進製造主題活動”現場,英偉達公司(NVIDIA)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與之江實驗室主任、阿里雲創始人王堅進行了一場“爐邊談話”。

談話伊始,當王堅提及deep seek、kimi,並談及自身所處的杭州時,順勢向黃仁勳發出盛情邀請。黃仁勳聽聞後,饒有興致地反問:“杭州是中國的硅谷嗎?”隨後,他用中文堅定地迴應:“會來的,一定會來的。”

當王堅將話題轉向人工智能(AI)時代對年輕人的建議時,黃仁勳分享道:“年輕人必須學會從基本原理出發思考問題,具備批判性思維。我由衷地羨慕年輕一代,如今出生的這一代人,成長過程中將有人工智能相伴一生。”

在對談的最後,黃仁勳進一步強調:“甚至可以說這是一代人難得的機會,人工智能將定義下個世紀的世界。”

談對人工智能的看法

黃仁勳表示,人工智能本質上是一種全新的軟件開發方式。從根本原理來講,它並非依靠人類編寫代碼描述算法來預測結果,而是藉助算法從示例、信息、數據中學習預測方法。這種利用計算機學習預測的方式,已被實踐證明極爲可靠。機器學習的研究由來已久,而2012年堪稱重要轉折點。彼時,深度學習的演示展現出驚人效力,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其表現遠超計算機科學家所能達到的水平。

自2012年起,大約五年時間裡,計算機視覺率先取得突破並走向有效應用,隨後其他領域也相繼跟進,語音識別技術不僅有效,甚至超越了人類水平。不久後,語言理解領域同樣取得成效,同樣超越人類。這些不同領域的突破,共同構成了第一波感知浪潮。

緊接着,第二波浪潮——生成式人工智能來臨。如今,人工智能能夠實現形式之間的轉換,如英語與中文、英語與圖片、圖片與英語、中文與視頻之間的轉換。如今,人工智能不僅能理解信息,還能生成信息,並正處於令人驚歎的推理階段。推理之所以強大有效,是因爲人工智能能夠像人類一樣,理解和解決從未見過的問題,通過逐步分解,解決那些此前未曾真正攻克的難題。

“下一波浪潮將是物理人工智能,當所有這些能力都能應用到物理機械中,比如機器人身上時,將帶來更多變革。過去人工智能持續發展,勢頭良好,似乎每五年就會迎來一次重大突破。”黃仁勳說。

談算力與開源的重要性

黃仁勳繼續闡述道:“我們現在正接近一個時代,人工智能有望解決大多數認知任務,且在多數任務上的表現將優於大多數人類。這便是我們所說的通用人工智能水平,也是當下衆人熱議超級人工智能的原因。就像一開始,我們先實現了有效性,然後達到了超越人類的水平,進而超越人類。”在他看來,計算能力無疑是一切的基礎。他認爲,談論人工智能時,真正的核心在於算力,與其說是計算機在改變世界,不如說是算力在改變世界。

在人工智能發展歷程中,第一個十年主要處於預訓練階段。那時,主要是收集大量數據,甚至讓人工智能參與預訓練數據的準備工作。後來,類人強化學習通過反饋,有點像人類指導人工智能,讓人類與人工智能保持一致。而如今,我們已步入後訓練時代,人工智能能夠自主思考、自主練習,進行強化學習並獲取可驗證的反饋。大量合成數據的生成、自主測試以及學習推理,這些過程似乎都需要強大的算力支持。

在黃仁勳眼中,人工智能並非人類的替代品,而是對人類智能的有力補充,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它更像是一種工具。汽車和飛機擴展了人類的移動能力,而人工智能將擴展人類的智能。儘管其工作方式與人類大腦不同,但能完成類似的任務。

黃仁勳提到,過去十年裡,人工智能計算的性能提升了10萬倍,這使得其能夠處理更多數據,讓機器學習速度更快。此外,絕大多數人工智能研究以開源形式開展,來自世界各地的論文數量驚人。據統計,中國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數量目前居世界首位。這意味着在開源領域,研究人員展開廣泛合作,他們發表成果,供他人閱讀與貢獻,形成良好的互動循環。下一階段,不僅是開放的研究,還將迎來開放的工程。開源工程至關重要,因爲它促進了成果的相互借鑑,使得創新不再侷限於每家公司的獨立貢獻,而是整個生態系統資源的整合。

談未來硅對於人工智能發展的影響

談及未來硅對於人工智能發展的影響,黃仁勳指出:“硅技術已融入諸多不同元素,不再僅僅是單純的硅。因此,我認爲在硅在人工智能領域會繼續發展。”目前,行業能夠實現芯片堆疊,達成多芯片集成,封裝技術也日益先進,例如英偉達率先大規模使用的CoWoS封裝技術。

除此之外,硅光子學的應用將使光子與電子緊密結合,即CPO技術,通過該技術可將衆多組件連接起來,從性能層面看,存在諸多提升維度。基於此,黃仁勳充滿信心地表示:“所以我非常確定,在未來10到20年裡,我們會有很多重要的進展。需要積極投身於這項事業,尤其是作爲一名優秀的架構師。我們現在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談對年輕人的建議

最後,話題再次回到對年輕人的建議上。黃仁勳提到,儘管有人認爲人工智能正在解決數學和推理問題,隨着職業生涯推進,編程工作會逐漸減少,但這種觀點有待商榷。年輕人仍需學會從基本原理出發思考問題,將複雜問題逐步分解,這建立在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之上。迴歸基於基本原理的思考至關重要,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而沒有批判性思維,就無法判斷他人或人工智能給出的答案是否合理。在與人工智能互動時,一方面要能夠清晰描述問題,尋求其幫助;另一方面要能判斷人工智能的回答是否恰當或最優。

爲此,黃仁勳給出具體建議:其一,年輕人要繼續學習數學、推理和邏輯,如計算機編程。即便不從事編程工作,也應有所瞭解。其二,如今每個年輕人都應儘快投身於人工智能領域,這是新的計算機時代。人工智能賦予計算機強大能力,且易於使用,它能理解各種交互方式。若不知如何使用,只需告知,它便會逐步教導。因此,帶有人工智能的計算機是最強大的平等工具,無論身份、年齡或計算機使用能力如何,都應儘快投身其中,它將賦予人們強大能力。

黃仁勳感慨道:“我很羨慕你們年輕一代。現在出生的這一代人,成長過程中將有人工智能相伴一生。就像《星球大戰》裡的情節,人工智能會陪伴你一生,記錄你生活中的點滴,爲你提供建議、教導和幫助。這真是個不可思議的想法。我自己小時候沒有這樣一個人工智能,能提醒我、幫助我、記住我生活中的一切。你能想象嗎?你有一個人工智能,問它‘我1歲、2歲、3歲的時候在做什麼,告訴我我在哪裡,我做了些什麼,我說了些什麼’,它都會記得。你的整個人生旅程都會被記錄下來。我真希望我們也有這樣的機會。”

本文源自:銀柿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