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說AI下一波是機器人:工廠變聰明,開源成關鍵

7月16號在供應鏈博覽會上,英偉達老總黃仁勳說了句狠話,說AI下一個大趨勢是機器人系統。他當時是這麼說的,未來十年工廠會被軟件和AI帶着走,機器人團隊能和人合作幹活,生產全是智能化的了。這人說話挺狠的,把AI比作當年的電和互聯網。

黃仁勳說的機器人不是傳統那種只會搬箱子的,這些新傢伙能自己想事兒也能執行命令。比如在汽車廠,現在工人跟機器人一塊兒幹活,機器人自己決定怎麼裝零件。其實現在很多電子廠已經開始了,但黃仁勳覺得這纔剛開始。

他說的重點是軟件定義生產。以前工廠靠流水線,現在全靠代碼和AI系統調配。有個汽車廠最近改用了這種系統,機器人組隊幹活效率翻倍,出錯率降了三分之二。不過這也帶來新問題,比如系統出故障時整個產線都得停。

他還提到中國貢獻特別大。這邊搞開源AI的人多,開發框架都公開,全世界都能用。結果很多國家的企業不用花大錢買專利,直接拿過來改進就行。有個東南亞國家用了中國開源模型,建了個智能倉庫,成本才別人的三分之一。

不過開源也有隱患。黃仁勳說必須得定標準,不然大家亂用容易出事。比如有個工廠用開源代碼,結果被黑客黑了,導致生產線癱瘓了三天。現在國際上正商量怎麼統一安全標準,但進度挺慢的。

現在製造業壓力很大。以前靠人力和機器分工,現在得讓機器人學着協作。有些工廠改得太快,機器人互相打架,零件堆得到處都是。但也有人覺得這是機會,有個小家電廠換了新系統,三個月銷量漲了40%。

地方面對這個趨勢反應也不一樣。歐美還在糾結數據安全,中國這邊直接放手幹,好多初創公司都在搞機器人項目。但硬件限制還是存在的,有家德國公司想用中國開源系統,發現傳感器不兼容,還得重新買設備。

對企業來說現在得做選擇。有的砸錢搞研發,但見效慢;有的直接買現成方案,成本高但來得快。有個做玩具的公司選擇了中間路線,先用開源系統管理供應鏈,再慢慢教機器人裝零件。

黃仁勳說這些變化纔開始,以後生產流程都要變。比如物流倉庫以後可能會全是機器人分揀,工人只負責檢查。不過現在還不太成熟,有次測試出了岔子,機器人把不同型號的產品混在一起,害得退貨率翻了倍。

說到倫理問題,黃仁勳沒多談,但確實存在矛盾。工廠招人少了,工人得學編程才能留下來。有家工廠換了系統後裁了20%員工,剩下的人每天得花時間學習新系統操作。但好處是產品更精準,客戶投訴少了。

其實現在變化已經開始了,只是大部分人都沒注意。你去買車修車時候可能發現,4S店機器人能自己檢測故障了。但具體能不能做好,還要看技術發展速度能不能跟上企業需求。反正黃仁勳說了,這波變革躲不掉,只能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