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浪潮中看基礎教育如何行穩致遠

從廣東深圳的“微課程包”到浙江溫州的AI主題教研,從中國武漢的數字泥塑課到愛爾蘭都柏林的智能遠程教學,人工智能正以強勁之勢推動教育變革。

5月15日下午,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以“鏈接未來: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從思考到行動”爲主題的基礎教育平行會議上,中外專家學者對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進行了熱烈分享與討論。或許,正如阿曼教育部主管行政和財務事務次大臣馬吉德·巴赫裡在會上所說,“我們不僅在爲學生的未來做準備,更在通過學生創造未來”。

課堂變革: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

人工智能讓傳統課堂煥然一新,課堂新貌成爲會上的熱議話題。

福建省泉州市教育局局長劉殊芳分享了泉州實施的“5G+專遞課堂”案例:“來自泉州五中、泉州實驗小學的教師可與百餘公里外的鄉村學校學生同上一堂課。”劉殊芳介紹,“5G+專遞課堂”已累計開課3.9萬節,受益師生近25.3萬人。

深圳市福田區紅嶺中學引入的“知識圖譜+認知模型”系統,能根據學生的錯題進行深度分析,自動生成“個性化微課程包”。“這種‘AI助教+人類教師’的模式,讓課堂從‘大水漫灌’走向‘精準滴灌’。”深圳市福田區教育局局長王巍說。

人工智能技術也在逐漸融入阿曼的課堂。“我們通過與華爲等企業合作,在整個學校系統中推出智能教育應用,比如使用DeepSeek(深度求索)輔助教師備課和授課。”馬吉德·巴赫裡介紹。

教師轉變:從“知識傳授者”到“教學設計師”

“人工智能技術使教師能夠更靈活地與學生互動。”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院長斯蒂芬·邁克爾·丹尼爾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他介紹,都柏林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利用技術研發優勢,幫助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應用前沿技術。

人工智能的發展推動着教師角色的轉變。“人工智能素養是未來教師的發展之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熊璋認爲,智能時代,教師應率先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素養。

爲助力教師提升人工智能素養,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學設計了一套數智培訓課程。“經過培訓,教師從‘AI工具的使用者’逐步成爲‘AI教育的設計師’。”該校校長王楨說。

學生成長:從“技術使用者”到“時代探索者”

每個孩子心中,都潛藏着探索世界、創造未來的渴望。

浙江省溫州市實驗中學校長黃慧向與會嘉賓分享了該校飛行器社團“航模小達人”蘇品彰與蔡帛瀚的故事:“他們曾經歷過327次測試失敗,在實驗日誌中詳細記錄了每一次調整與優化,最終在全國飛行器仿真挑戰賽中實現逆境奪冠。他們收穫的不僅是比賽結果,更是探索過程中沉着應對、堅持到底的意志力。”

“讓算法聽見心跳,讓數據看見成長。”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總校長蔡雷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人工智能時代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星辰航線。

會上,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發佈“育小苗”智能體,並上線人工智能教育板塊,堅持“積極擁抱、以人爲本、趨利避害”,鼓勵師生學AI、用AI,以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技術之變,當轉爲教育之機。

正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田祖蔭在會上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數字教育帶來的變革將是指數級的,我們應以日新之志,共創共享,爲全球青少年打造一個更加智慧、更加包容、更加美好的未來。”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18日 第02版

作者:本報記者 胡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