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警惕“假玉石直播”背後的信任危機

本文轉自:人民網-觀點頻道

王曹羣

在河南南陽石佛寺鎮,低端的青海料、韓料經過滾筒打磨、化學染色,搖身變成“和田玉籽料”;成本十幾元的阿富汗玉配上僞造證書,在直播間標價上千元……媒體曝光的和田玉造假產業鏈,揭開了珠寶直播的陰暗面。這些亂象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更在侵蝕整個行業的信任基礎。

除了原料造假,一些直播帶貨商家還將心思用在了虛假宣傳上。今年4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通報的兩起典型案例中,新疆和田某公司在直播中僞造“現場挖玉”場景;浙江諸暨某商家將購買好的成品珍珠,塞進空珍珠蚌的蚌肉下,然後在直播過程中開蚌,從蚌肉中取出珍珠後售賣。這些行爲已不是營銷手段,而是赤裸裸的欺詐。

種種亂象已經嚴重干擾了市場秩序,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有玉商坦言:“現在做玉,越老實反而越難活。”這折射出正經商家艱難維持,最終損害的是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直播造假氾濫現象,危害不容小覷。電商平臺的健康運轉,依賴於真實可信的信息基石。目前,涉珠寶直播領域的一些規範措施已在各地推進。2024年11月,深圳發佈《珠寶貴金屬產品直播營銷管理要求》;今年2月,雲南瑞麗發佈《珠寶翡翠直播商家“黑榜”名單》……這些舉措釋放出明確信號:珠寶直播需要規範發展。

治理這一亂象需要多方協作。直播平臺需建立長效治理機制,如要求珠寶類商品上傳權威檢測報告,對高風險直播場景重點監控等。監管部門則應實施更嚴厲的懲戒措施,建立行業黑名單制度,對製假售假者落實從業禁止,防止違法者換“馬甲”繼續行騙。同時,消費者也應理性,警惕“低價撿漏”“限量搶購”等話術陷阱,從源頭防範受騙風險。

玉石行業有句老話:“黃金有價玉無價”,說的是玉石的文化價值和獨特性。但當下亂象卻讓“無價”成了漫天要價甚至騙取錢財的藉口。信任是直播電商的基礎,若放任造假者消耗這種信任,最終將嚴重損害電商經濟的誠信根基,導致行業信譽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