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匯·三秦工匠|程育文:“不想受苦,就要用巧勁”
6月24日清晨,延長油田七裡村採油廠機修車間內,程育文像往常一樣組織班前會:“今天把四臺抽油機拉到焦家嶺維修點,維修時注意安全規範,大家抓緊時間,爭取高效完成任務。”簡短安排後,他快步走向創新工作室忙碌起來。
這位紮根鉗工一線34年的“油海工匠”,用日復一日的堅守書寫不平凡的奮鬥篇章。
創新靈感
1991年,從延長油礦永坪技工學校畢業的程育文,加入七裡村採油廠機修車間鉗工班。面對艱苦的工作環境和複雜的設備維修難題,他始終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有不明白的問題虛心向師傅請教。
1997年,鍋爐房引風機頻頻出問題,每次鑽進去維修成了程育文的“心病”。狹小的空間里布滿灰塵,刺鼻的油污味讓人窒息,“出來時連鼻孔都是黑的,地方太小,裡面都是灰塵,真不願意進去修。”程育文笑着回憶,“爲了讓自己少受苦,減少維修頻次就開始動腦筋。”正是這份“偷懶”的念頭,激發了他的創新靈感。
他白天觀察設備運行狀況,晚上查閱技術資料,反覆試驗後發現,引風機風葉過大導致運轉時受力不均。通過改進風葉平衡裝置,他成功將維修週期從一兩週延長到半年。這次技術突破不僅減輕了工友的勞動強度,更點燃了他心中的創新火種。
工匠本色
在日常工作中,程育文始終秉承能節約則節約,能維修則不更換的理念。2013年,七裡村採油廠鄭158回注井高壓閥門損壞,邀請的專家查看後表示只能封井處理。程育文卻不想放棄,封井損失太大,他連續一週泡在現場勘查,反覆推演維修方案。最終,他決定自制絲槓封堵裝置,經過72小時緊張調試,裝置一次性封堵成功,順利更換閥門。這項成果事後成爲行業內經典案例。
體制改革後兩廠合併,隨着生產規模擴大,新的挑戰接踵而至。抽油機數量激增,野外維護難度加大,大量減速器箱體軸承座磨損嚴重,以往只能選擇報廢處理,導致維修成本居高不下。程育文帶領團隊駐紮車間三個月,經過上百次試驗,終於成功改制出抽油機減速箱軸承座專用修復工具。
“看到同事割舊輪胎時很費勁,想到修理汽車的拔輪胎機,和我們這個可以整合。”程育文找來廢舊拔輪胎機研究,很快就製作出輪胎切割機,當機器製作出來,同事輕鬆割出盤根,程育文笑道:“不想受苦,就要用巧勁。”
匠心傳承
程育文不僅在技術革新上取得佳績,而且樂意將經驗和技術傳給更多人。2020年,程育文創新工作室成立。這裡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孵化器”,更是人才培養的“搖籃”。爲鼓勵大家積極創新,程育文創新工作室建立小改小革成果獎評機制,對獲獎項目在經費、技術、人員等多方面給予支持。這一舉措充分調動了基層職工的積極性,技術革新成果不斷涌現。
工作室成立以來,累計評定小改小革成果100餘項,獲油田公司獎項30餘個,多項成果實現產業化推廣。這些成果中,“油杆刮蠟器”“輪胎切割機”等創新成果榮獲大獎,更成爲生產線上的“明星設備”。與作業大隊合作研發的“砂網噴咀”技術,成功解決封隔器拔不動的行業難題。“驢頭繩快裝接頭”項目讓維修效率提升了3倍。在創新之餘,程育文還特別注重“傳幫帶”,通過技術比武等方式,爲企業培養了20餘名技術骨幹。
從普通技工到三秦工匠,從車間革新者到創新領軍人,程育文用堅守詮釋了新時代產業工人的責任與擔當。他告訴記者:“我將繼續秉持‘埋頭苦幹、不怕困難’的企業精神,帶領團隊在‘數字油田’‘智能油田’建設中貢獻力量。”
(陝西工人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劉海英)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