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工匠“回爐”有必要嗎

前不久,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啓動的首期“大國工匠人才培訓營”在北京結業。作爲培育對象,200餘名長期奮戰在生產一線的技術大拿結束在清華大學的學習,完成創新攻關課題結題答辯,將被授予大國工匠證書。將已在各行各業取得卓越成就的頂尖人才重新召回學校“深造”,有必要嗎?答案是,不僅有必要,而且這恰恰是培訓營設計中最具突破性和戰略眼光的關鍵一環。

一方面,優秀工匠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實操經驗,通過學習,有助於老師傅們將“手感”“火候”“直覺”等寶貴的隱性經驗進行系統提煉、科學總結,甚至轉化爲可量化、可複製的顯性知識,從而推動個人智慧轉化爲知識資產。

另一方面,優秀工匠儘管具有技術直覺,但面對複雜工藝難題,往往需要更深層次的科學原理作爲支撐。系統的理論學習、跨界的技術交流、複雜的案例解析,有助於提升技術工人的科學素養,推動科技攻關從經驗試錯轉向精準創新。

總之,“大國工匠人才培訓營”的舉辦遠超傳統意義上的“回爐再造”,這既是工匠自身實現認知升級和能力躍遷、不斷突破“經驗天花板”的發展需要,也是發揮大國工匠“傳幫帶”作用、培養更多能工巧匠的有效途徑。

培訓營的設立也是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的一項制度創新。不同於傳統的職業技能培訓,培訓營將不同行業的頂尖工匠匯聚一堂,讓工匠們接觸在其原有工作中難以企及的智力資源、實驗設備和創新網絡,有助於激發工匠們在單一環境下難以產生的顛覆性思路和技術嫁接,這對新時代“大國工匠”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培訓營不僅傳授知識技能,更注重精神內核的傳承。學員們爲校準數據反覆試驗,爲0.01毫米誤差較真到底,這些比技術突破更具感染力的情節讓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得到具象化的傳承。此外,培訓營還傳遞出高度重視技能人才的強烈信號,有助於引導全社會形成尊重技能、爭當工匠的良好生態。技校畢業的“八級鉗工”與兩院院士深度對話,便是對“行行出狀元”價值觀的有力弘揚。

從長遠看,培訓營的設立對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加快邁向製造強國具有戰略意義。在培訓中,來自各領域的技術能手與一流學府一流導師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他們的實踐積累爲科研活動提供了真實的落地場景,論文裡的探索又爲一線生產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思路。在結題答辯中,學員們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在航空航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等12個行業領域,創造出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應用價值的創新成果。這種業界與學界的聯合攻關、雙向賦能極具示範意義。

工匠培養並非一日之功,還需要完善的評價體系、激勵機制和職業發展通道作爲支撐,也要警惕工匠稱號被濫用和標籤化。期待培訓營能惠及更廣大的技能勞動者羣體,真正成爲孕育未來“國之重器”打造者的搖籃,爲工匠精神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不斷築牢製造強國的人才根基。(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康瓊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