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在這個時代,還有必要嗎?
423世界閱讀日。老話題:
這個時代,還要不要讀書呢?
我想謹慎地說:不提各類口號——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啦,腹有詩書氣自華啦——大概:
在人類可以直接腦後插管傳輸信息之前,書依然是人類相對最有效率且可靠的交流途徑。
這裡所說的書,不侷限於紙書。
書,包括但不限於紙書、竹簡、電子書,總歸是文字和圖像(也可以是音頻,比如朗讀電子書)的符號集合,用符號來傳達信息。
寫作這件事,是以文字或其他語言爲磚,慢慢砌起一座建築。短到一句話,長到一本書。是對語言交流的模仿與凝縮。
當然了,今時今日,人類獲取知識/精神娛樂的方式,又不只讀書。人也可以靠觀摩日常生活、觀看紀錄片等方式,歸納總結知識;也可以從聽音樂、看電影、打遊戲等無數方式中,進入有別於現實世界的虛擬世界,獲得精神娛樂。
如果從感官角度講,音畫字並存的紀錄片,比配圖的書籍更直觀。甚至,配圖文字都比單純的文字更具有指導意義。從長遠來看,單純的文字書,會慢慢被圖文形式的書,繼而被圖文音合一的各色便攜閱讀器(也許還能被冠以書的稱呼)所取代。
從人類歷史來看,人類精神產物的發展趨勢,本也是日益大衆、日益多媒體、日益多感官的:
口頭文學,紙面文學,廣播,電影電視,互聯網終端屏幕。
但書還是有優勢:
書,或者其他文字符號語言類集合,好處之一便是是輕便、易攜帶;比起視頻,則書可以相對自如地調節閱讀速度。
書是圖文符號的集合,而符號本就是高度濃縮化的高效率。現階段影像世界的腳本,比如電影劇本、遊戲腳本、紀錄片素材,各類口頭表演,多還是要歸之文字與腳本。
當然咯,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其實也沒那麼玄乎。不讀書的人,如果每天看科教紀錄片,也可能獲得足夠卓越的知識;讀書的人,如果每天只看幼兒連環畫,那他的知識也高不到哪裡去。
但在人類可以腦後插管、腦內裝芯片之前,人還是很難找出比讀書(圖文符號集合)更高效輕便的,汲取知識、傳遞信息的方式。
畢竟,人總還得靠寫或述說,來交流與傳達。
上面這段,收在這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