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更需要系統性閱讀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知識、信息呈幾何級數增長,獲得知識和信息的渠道空前豐富異常便捷,於是有許多人認爲傳統的紙質閱讀已經變得可有可無了。而我認爲,人工智能時代不僅需要傳統的閱讀,而且需要長期系統的閱讀,系統性閱讀變得越來越重要。所謂系統性閱讀,是指有目標地持續性閱讀,從而讓人保持長期學習和閱讀的狀態。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人際交往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意志能力、審美能力等在某種程度上是保持人文堅守的定力,而系統性閱讀正是增強這些能力的強大力量。

系統性閱讀能拓展人生半徑。《道德經》說“不出戶,知天下”。三國時期諸葛亮在深山小院裡提出了高瞻遠矚的“隆中對”,爲什麼?看看他屋子裡堆滿的書簡就知道答案了。讀破萬卷書才能下筆如有神。人能親身經歷的事情極其有限,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裡,胸中如有丘壑,全是書裝滿的。毛澤東主席的雄才大略來自何方?實踐鬥爭的經驗固然重要,萬卷圖書絕對也是智慧的重要來源。一個人的天地有多大,心胸有多廣,與他系統性閱讀的程度息息相關。閱讀的本質是以有限生命體驗無限可能的過程。它不僅是信息的輸入,更是認知重構、情感共鳴與實踐創新的綜合活動,是人生“圓規”的半徑。

系統性閱讀能培養批判性思維。在信息過載與算法操控的時代,閱讀的價值不僅在於“知道什麼”,更在於“如何知道”;不僅在於獲得一種肯定的答案,更在於知道有多少種不同的看法。在信息爆炸與人工智能並行的時代,系統性閱讀的獨特價值在於:對抗思維惰性,在算法推薦的信息裡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虛實世界裡保持平衡。通過持續的系統性閱讀才能在主動對話中擁有獨立學習、獨立判斷、獨立決策的能力,通過批判性思維,讓每一本書成爲思維進階的階梯,個體得以在紛繁信息中錨定理性判斷。

系統性閱讀能磨鍊人的意志。系統性閱讀對意志力的磨鍊,本質上是將堅持內化爲習慣的過程。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定會爲保爾·柯察金在冰天雪地的環境裡,在飢寒交迫的狀態下,發着40度的高燒,咬緊牙關準備戰備物資的鋼鐵精神熱血沸騰;讀過《基督山伯爵》的人一定會爲主人公在四面環海的絕望牢房裡不放棄希望,終究爲自己被陷害報仇雪恥而增添勇氣……系統性閱讀本身就是極好的磨鍊意志的過程:在即時滿足盛行的人工智能時代,系統性閱讀的“慢節奏”與“高投入”使其成爲抵禦浮躁、鍛造心智的獨特途徑。

系統性閱讀能提升審美能力。文學作品無疑是最直接的審美對象。魯迅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閱讀《史記》這樣的作品,既是知識理性的獲得,也是情感審美的收穫。兒童通過從圖像、文字到故事內容的系統化閱讀,逐步培養了他們對美的感知和創造能力。但這種長期積累並不限於文學,還涉及藝術、歷史、科學等多領域知識的融合。系統性閱讀能夠打破學科界限,促進跨領域的審美聯繫。例如,結合歷史、地理等學科有意識地解讀文學作品,或通過系統閱讀繪畫史引發對藝術作品的興趣,均可擴展個體的審美領域。審美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精神滋養。通過系統性閱讀,個體能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喧囂中尋得寧靜,培養對平凡事物的詩意感知,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總之,人工智能時代,系統性閱讀的本質價值不僅未被削弱,反而因技術衝擊更顯珍貴。它既是抵禦思維淺層化的“錨點”,也是人類區別於機器的核心能力之一。未來的關鍵並非“是否閱讀”,而是“如何閱讀”—通過人機協同,將技術賦能與人文堅守相結合,使系統性閱讀成爲個體在智能社會中保持獨立思考、終身成長的基石。

(袁振國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教育學部主任)

《人民教育》2025年第8期

作者:袁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