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話職教|精工鑄就“火箭心” 創新育出工匠才

科技日報記者 周思同

發動機是“火箭的心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勝任這份工作,必須拿出精益求精的態度。做好製造工作,最核心的品質就是責任心和使命感。哪怕是承擔擰緊一顆螺絲釘的裝配任務,也是服務我國航天事業,容不得半點馬虎。

將產品精度提升至0.02毫米、解決75項火箭發動機研製生產難題、申請各類技術專利25項……投身航天事業15年,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的數控車工何小虎用雙手雕琢出了這一項項不凡的成就。

從嚮往宇宙的少年,到成就非凡的大國工匠,何小虎十年如一日深耕專業領域,歷獲全國勞動模範、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近日,記者專訪何小虎,瞭解他的技能攻關與人才培養故事。

產品就是人品

記者:您如何進入您所在的行業?

何小虎:2003年,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推舉的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正在讀中學的我看到了關於他的報道,這引起了我對航天的興趣。在高考報志願的時候,我瞭解到航天事業的發展不僅需要科學家和航天員,還需要一批批幕後的大國工匠。抱着想要成爲航天人的憧憬,我確定了自己的職業目標。2010年,我以實操第一名的成績加入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成爲一名數控車工,專注火箭發動機制造研究。公司非常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在我入職後,先後安排了八位職工當我的師父,向我傳授製造技藝和知識。我也經常仔細觀察師父們的工作過程,不斷思考鑽研,一步步從一個學徒工走到今天。

記者:在推動領域技術攻關或工藝升級的過程中,有哪些令您記憶深刻的故事?

何小虎:2016年,我所在的車間承接了一項新型發動機關鍵部件的研製任務。該產品的加工精度要求極高,是當時我們接觸到的對精度要求最高的加工任務。由於當時車間缺乏精密加工所需的專業環境和設備,產品合格率僅爲20%左右。車間內不少人都認爲,這個產品無法在本車間完成。在這樣的背景下,我主動向領導請纓,接下了這項艱鉅的任務。

在這之後,我立即組建了一支攻關團隊,查閱大量精密加工文獻資料,深入分析產品的技術原理和影響因素,通過反覆試驗,探索出設備在特定時段和工況下的極限性能,最終提出了“極限加工穩定性控制法”和“首件標定參數法”兩大新方法,推翻了原有工藝方案,重新設計並優化了整個加工流程,並在設備維護、裝卸方式及測量流程等多個環節進行了優化與改進。

攻關過程異常艱辛,在近50次失敗後,我們終於成功地在非精密環境中實現了微米級的精度控制,首次試加工合格率即達到100%,完美解決了該產品的加工難題,在此過程中總結出的技術方法還被推廣應用於同類型產品的加工中。

記者:要幹好您這一行,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何小虎:發動機是“火箭的心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勝任這份工作,必須拿出精益求精的態度。我認爲,要做好製造工作,最核心的品質就是責任心和使命感。在我入職之初,師父便教導我們“產品就是人品”,要求我們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工作,在工作中要貫徹嚴格的質量要求、保持極高的質量意識,如此才能打磨好產品質量。

我們的日常工作是與機器、產品打交道,對崗位的價值認同至關重要。我認爲,哪怕是承擔擰緊一顆螺絲釘的裝配工作,也是服務我國航天事業,容不得半點馬虎。

作爲製造工人,必須深刻理解工作的重要性,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在此基礎之上,再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提升專業水平、鑽研發動機制造技術。當一個人堅定認同自身工作的意義與價值時,他將自發投入巨大的精力去學習與奮鬥,實現持續成長。

創新與育人雙軌並行

記者:您主要專注哪些領域的技能創新?

何小虎:2022年,以我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領域涵蓋機械加工全領域工種,包括車、銑、鉗、焊、特種加工及裝配。近年來,團隊主要聚焦數字化製造與智能化製造領域。目前正重點探索數字孿生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與智能製造的融合應用。

經過兩年多的持續攻關與培訓,團隊在數字化製造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在智能化製造、數字孿生技術應用及人工智能與智能製造的融合等領域,不斷尋求突破,推動傳統制造產業轉型升級。讓傳統制造企業從過去的單件小批量加工模式,逐步向數字化、智能化及生產線整體升級邁進。

記者:您是如何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的?取得了哪些成果?

何小虎:整體來說,我工作室的人才培養主要分爲三個層面。

一是開展“師帶徒”“老帶新”模式。通過基礎理論培訓,配合數字化、智能化等手段,讓新人快速掌握加工的基礎理論。

二是通過項目攻關和項目創新的方式鍛鍊新人。每年年初,我們工作室會安排新人蔘加一些項目攻關任務,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真正參與到發動機製造的攻關過程中,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定期組織創意成果評比,讓新人蔘與總結和分享。工作室會定期針對一些攻關案例進行分享,爲新人講解工作過程中的理念和技巧。同時,我們也會組織勞動競賽,讓新人在比賽中鍛鍊自己、提升自己。

如今,我們工作室已經形成了較爲完整的人才梯隊,培養出了許多高技術水平的“95後”“00後”人才。他們之中有陝西省技能大賽第一名,還有陝西省技術能手等。近兩年的時間裡,工作室先後完成了20多項院級以上攻關課題,申請了32項發明專利,打造出了一支真正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隊伍。

爲“新工匠”培養築基

記者:在您看來,職業教育應如何發揮引領作用,爲發展新質生產力培養更多能工巧匠?

何小虎:首先,在開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相關內容,融入課程當中,結合一些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手段,形成典型的教學案例,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和思維模式,使他們在走向工作崗位後,能夠快速掌握先進的製造技術和技巧,從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價值。

其次,在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應進一步擴大校企融合。近幾年,國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學生們有了更多走進企業的機會。這一模式可以讓他們在學生時代提前學習企業內先進的技術知識,在畢業後更快適應工作崗位。

再次,職業院校應推廣“雙導師”培養模式,擴大招收具有工程師和教師雙重經歷的人才,爲教學內容更好地滿足產業需求、服務產業發展夯實師資基礎。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