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工匠金江:在井下巷道丈量人生高度

7時下井,16時返回地面,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陝煤韓城礦業象山礦井電工高級技師金江像往常一樣,依舊每天在地下幾百米深的綜採工作面忙碌。

“煤礦工人有獨屬自己的生物鐘,即便節假日,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他說。紮根井下二十二年,金江在生產一線歷練技能,以創新破解難題,用匠心培育人才。前不久,他榮獲三秦工匠榮譽稱號。

紮根井下的修行者

2003年,剛從技校畢業的金江被分配到陝煤韓城礦業有限公司象山礦井採煤一隊,成爲一名電工。想順利開展工作,要過的第一個難關是如何面對黑暗。

“潮溼的空氣裡瀰漫着煤塵的氣息,只能靠礦燈發出的微光走向深處,心裡充滿對未知的恐懼。”談及第一次下井的感受,金江坦言。有些工作面乘坐無軌膠輪車無法抵達,還要徒步40多分鐘才能到達,往往還沒開始工作就已經精疲力盡。關關難過關關過。就在金江慶幸自己終於適應了環境,準備大幹一場時,第二道難關接踵而至——他連最簡單的故障都處理不了。

第一次處理井下水泵開關故障時的窘迫令他至今難忘。電源、控制電路……反覆檢查每個環節,但連故障在哪都沒找到……這成了他揮之不去的心結。

爲了提升技能,他開啓了“理論+實踐”的奮鬥模式。白天泡在井下,主動幹最髒最累的活,升井後則大量閱讀電器維修方面的書籍。遇到晦澀難懂的知識點,便纏着師傅問,從設備原理到故障排查,從電路圖紙到實操技巧,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技能是穩紮穩打練出來的,我當自己是個修行者,只是埋頭幹。”金江說。

創新破局的急先鋒

“金工,變頻器又壞了。”2022年的一個深夜,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寂靜。原來,礦上新引進的一批變頻器頻繁出現檢測主板故障並被燒壞,經常致使採面停產。

他泡在井下,連續兩天兩夜,終於發現了端倪:由於變頻器輸出的雜散電流乾擾串入變頻器監測迴路,導致監測迴路電路板燒燬,無法正常工作。

金江立即與廠家溝通,對變頻器進行技術改造,經反覆研究、試驗,最終決定在電路板上安裝信號隔離裝置。安裝後,設備運行正常。廠家根據金江的方案對產品進行升級改造,韓城礦業也將該隔離裝置命名爲“金江變頻器遠方急停隔離裝置”,該裝置今年4月底已進入國家專利申報程序。

創新之路無止境。金江帶領團隊圍繞礦井安全生產中的難點,開展一系列創新攻關。陝煤集團韓城礦業象山礦井金江創新工作室先後取得80項創新成果並獲得國家專利證書,1項科研項目獲得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從業生涯中,金江主導解決電氣設備維修及智能化改造等100餘項難題,是名副其實的疑難雜症終結者。

匠心傳承的引路人

2011年,金江在陝西省“澄合杯”職業技能大賽中取得佳績,被授予陝西省技術能手稱號。努力被認可,這增加了他繼續鑽研電氣設備的信心。2020年,他又在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三等獎。

“我們的機電人員技術水平較低,排除故障速度慢。”多次參賽經歷,也讓金江意識到了不足與差距。一個人進步不如集體進步,於是,這個機電班長當起了引路人。

他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爲青年職工搭建成長平臺。工作室先後培養出百餘名技術骨幹,不少青年職工在全國、省市級職業技能競賽中斬獲佳績。

“徒弟拿獎,我比他們還高興。”金江笑着說。辦公室裡擺放的一張張證書見證了他的奮鬥歷程,但更讓他驕傲的,是工作室成員那一雙雙充滿求知慾的眼睛。

匠心不是天賦,而是日復一日的專注與堅持。從職場小白到三秦工匠,金江用堅守詮釋了“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職業精神。“我將帶領團隊繼續在礦山深處精耕細作,在井下巷道里丈量人生高度。”他說。

(陝西工人報全媒體記者 張代棣)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