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認字”中丈量文明深度——《“字”從遇見你》第三季觀感

來源:人民日報

範宗釵

“哎喲,那字兒怎麼寫來着?”紀錄片《“字”從遇見你》每集上來就是這樣一問,初聽一愣,繼而釋然,一撇一捺早已融入中國人的日常,怎能忘,怎可忘?

央視出品的微紀錄片《“字”從遇見你》憑藉獨到創意和亮眼製作,前兩季一經推出便反響熱烈。近期收官的第三季在晚間黃金時段播出,取得較高收視率,在新媒體端相關話題熱度也頻頻領跑。

傳承發展中華文化,必須知曉根脈、捋清脈絡、知所從來、思所將往。近年來,用現代視聽手段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華文明的時代光彩,已成爲各級廣電和新媒體視聽機構的自覺追求。此番電視人將文化探源的觸角伸向了文字,從漢字的筆畫演變中,一路探尋中國人的生活、情趣、哲學、精神等方面,探討中華文化何以源遠流長、生生不息。這樣的創作抱負,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對文明傳承的深刻理解。

漢字浩如煙海,一部《說文解字》足足拆解了9300多個漢字。《“字”從遇見你》第一季以“中”字開篇,“鼎、福、天”一路講來,串聯起哲學信仰、禮樂制度、自然觀等文明基石;第二季聚焦“行、武、象”等字,從衣、食、住、行到戰爭、藝術,展現古人智慧;尤其難得的是本次播出的第三季,不再以單字獨立成篇,而是按主題篇章呈現,哲學篇用“氣、兆、玄、白、年”觀照東方哲人的宇宙天地觀,建築篇透過“宀、宇、窗、亭、堂”看華夏如何將禮儀美學築進一磚一瓦,紡織篇從“蠶、系、機、經、衣”探尋古代手工技藝,動物篇解碼“美、兔、龜、首、魚”的象形智慧。

在中文字庫裡,這些只是九牛一毛,紀錄片通過拆解漢字這一創意,步步延展,發掘漢字的起源、演變及其背後的文化密碼,打開通往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一條通道。儘管今日很多人已經不再用筆墨書寫,但按鍵翻飛背後,同樣是對點橫撇捺的研習、對偏旁部首的聯想和對象形文字的理解。通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解說,紀錄片增進觀衆對漢字的新認知,在數字時代喚醒中國人潛藏指尖的文明記憶。

黏土動畫、三維特效、萌化配音、趣味剪輯……第三季延續前兩季的創新意識,用深入淺出的年輕態語言,讓古老的漢字“動”起來、“萌”起來、“潮”起來。當“白”字在殷商祭典的煙霧中顯影,“氣”字在陰陽流轉的太極圖裡舒展,“玄”字在道家典籍的竹簡上氤氳,動畫形式的呈現讓人眼前一亮,成爲年輕觀衆連通文字世界的全新接口,文明的薪火在其中已悄然傳遞。

“深入”方能“淺出”,創作者對漢字文化精髓有深入理解,在藝術表達上才能做到趣味靈動、別開生面。紀錄片通過創新表現與思想深度的相輔相成,實現了以輕盈之姿承載文明之重。

重溫片頭之問:“哎喲,那字兒怎麼寫來着?”

沒問題,都在血脈裡。

(作者爲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