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駕駛再掀討論 老人團體:制度設計不應構成歧視
新北市三峽區昨發生3死12傷重大車禍。記者蘇健忠/攝影
新北市78歲駕駛昨天下午駕車行經三峽區某國小附近路口,高速衝撞停等紅燈的機車及放學人潮,造成3死12傷,高齡駕車問題再引起討論。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表示,道安隱憂關鍵不在年齡,而在制度如何追蹤駕駛人實際狀況,而制度設計上不應構成歧視。
針對昨天三峽發生的不幸車禍,新北市長侯友宜今日前往醫院探視傷者及家屬,對於高齡駕駛引發外界討論,侯友宜認爲,高齡駕駛換照制度確實必須做重新檢討。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表示,支持高齡換照兼回訓制度,但應強調「友善而非懲罰性」的設計。高齡駕駛回訓制度的確有提升空間,但關鍵在於如何設計一個不帶歧視、支持長者安全上路的制度,畢竟高齡者的能力差異很大,並非所有人隨年齡增加都會降低駕駛能力,因此應避免一刀切的處置方式。
理想的回訓應該像健康檢查一樣,是一種「行車健檢」,搭配駕駛輔導、新交通法規的教育等,幫助長者持續駕駛,同時保障自己與他人安全。例如:日本許多地區的「高齡駕駛講習」會提供模擬駕駛與視野反應測試,形式友善也更具實用性。
李若綺指出,高齡駕駛未換照是否成爲道安隱憂,關鍵不在年齡,而在制度如何追蹤駕駛人實際狀況。部分長者未換照,可能是因爲不熟悉流程、換照資訊不友善,或無法親自辦理,這些問題可以透過家屬協助、社區單位提醒或簡化申辦程序來改善。用支持性而非懲罰性的角度切入,才能真正提升整體道安。
至於高齡者繼續開車是否因爲缺乏替代運輸工具?李若綺對此認同,許多長者不是「想開車」,而是「不得不開車」。每個人因應居住地方或需求,會有不同的交通習慣方式,特別在非都會區會有開車或騎車等方式來交通移動,不過任何年齡也都會有不同的身體狀況,例如工作疲憊就需先休息再開車、騎車,另也有人因眼睛退化或眼疾而無法晚上開車,所以建議需要評估自己的身心狀況,來選擇最適合的交通移動方式或者請人協助。
其次,在需要開車或騎車交通移動的非都會區,建議可以增加大衆運輸工具的布建或替代方式,例如臺中跟屏東的小黃公車,來協助民衆降低行的障礙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