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頻衝撞行人「不只有高齡者」 民團:應全面鑑定所有駕駛人

▲三峽老翁開車肇事釀重大事故奪走3條人命。(資料圖/民衆提供)

記者李姿慧/臺北報導

近日多起車輛撞擊行人事件,不僅僅發生於高齡駕駛人,也有其他年齡層的駕駛人肇事。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表示,年齡僅是輔助判斷身心能力衰退的額外依據,交通部更應儘速全面性、定期性對所有駕駛人、以「安全與其他道路使用者互動的能力與知識」爲核心,作爲判斷駕駛人能否合格駕駛車輛之標準。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指出,交通部長陳世凱昨日記者會稱與路權團體都有討論過駕訓改革等整體方向,但例如在4月25日舉行的「精進駕照考前、中、後相關制度意見交流會議」,與會者花費將近1小時討論程序問題,請公路局讓其他民團參與會議,時間壓縮下進而無法針對實質項目做充分討論,會議上更是僅有數張簡報。

促進會表示,從書面簡報中更是發現政府對於人本交通核心精神認知不充分,僅限於停讓行人而沒有教育駕駛人有人本交通核心精神,以及道路用路人傷害力越大責任越大、尊重生命等觀念,也未對於駕駛人考後監理包括記點制度、記點管道恢復原有強度。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表示,傷害力越大的車輛,例如大型車駕照,監理未見任何精進措施。筆試題目未見針對核心問題的調整,例如考試時題目數量增加、單選改多選或複選等等,也未對現行所有車種之道路駕駛考訓豐富度不足有提出對策,簡報中針對回訓更是僅有幾個字簡單帶過。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強調,有些問題並不是近期纔出現討論,早已出現數十年,停讓行人更是出現50年前的官方政策中。期望交通部能提出更「全面性、系統性」政策實質改革、依據「道路用路人階序」進行設計考訓及駕駛人監理系統、定期以「安全與其他道路使用者互動的能力與知識」做鑑定駕駛人能否合格上路的標準,並且儘速提出相關改革的時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