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駕駛害死行人「風險倍增」 學者指換照成效不彰

78歲老翁日前駕車高速衝撞行人與騎士,導致3死12傷悲劇,引起外界對於高齡駕駛管理政策的討論。(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高齡駕駛事故頻傳,學者分析警政署2011至2023年共42.6萬筆汽車事故,發現75歲以上高齡駕駛造成行人死亡的風險是年輕族羣的2.44倍,數據更顯示2017年實施高齡換照制度以來,75歲以上駕駛事故量並無顯著下降。交通部公路局表示,正研擬考照、回訓及換照等精進方案。據交通部長陳世凱日前宣佈,最慢8月底前將公佈方案內容。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15日舉辦「高齡駕駛管理政策行不行?交通傷害防治與長者行動權平衡研討會」。(蔡明亙攝)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今舉辦「高齡駕駛管理政策行不行?交通傷害防治與長者行動權平衡研討會」,就高齡駕駛管理制度、事故傷害分析、藥物與疾病對駕駛風險影響等面向,分析現況與挑戰。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說明臺灣高齡現況,於7年間快速到達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有439萬人,其中百歲人瑞有5061人、獨居高齡者約佔10%、老老照顧有51.7萬人,其中高齡照顧者約37%、高齡領有身障證明有58萬人。

張淑卿指出,高齡者行動需求包括行動便利性、可及性、可負擔性及安全性,據2022年調查,長者日常使用運具仍有5成爲私人運具,鄉村長者外出主要依賴走路、機車或自行車,公共運輸使用率僅14.9%,另身體功能與需求面,75歲以下長者多保有自主移動能力,75歲以上僅約3成需人協助移動。

她點出,75歲以上每3年換照須通過認知測驗與體檢,恐引發歧視疑慮,限制老人移動權,現行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也未明確將老人需求納入考量,如人行道被佔用、綠燈秒數短、路面高低差等,且偏鄉公共運輸涵蓋率低,需求反應式服務缺乏彈性,無法滿足個別需求。

張淑卿建議,未來可借鏡日韓經驗,制定整合性法規,分級提供交通補貼、擴大無障礙車隊、社區交通合作、彈性接送服務、人行環境優化、改善公共運輸、專業人員培訓等,並啓動跨部門協作與資源整合。

針對高齡駕駛事故面,臺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學研究所教授白志偉分析,觀察國際文獻,高齡駕駛若發生事故,無論自身或他人,嚴重程度將升高,經駕駛模擬器可見,在「偵測來車」面向會有較多失誤,原因爲反應時間較長、錯估來車距離與速度等。

觀察各國高齡換照成效,白志偉說,美國有學者發現,高齡換照管理制度下,沒降低事故率,北歐也發現,沒有高齡管理制度的國家,反而事故率下降,還有少數國家發現,若將「視力測試」加進高齡換照管理中,對降低事故有益,臺灣爲亞熱帶國家光照強,白內障症狀多,若現行制度中可補充相關測驗,或許會有成效。

白志偉指出,分析警政署2011至2023年共42.6萬筆汽車事故案例,其中以41 至64歲駕駛有22萬3303人最多,75歲以上駕駛則有6166人。數據中可見,75歲以上高齡駕駛造成行人死亡率爲各年齡層最高,是41至64歲族羣的2.44倍,且隨年齡愈高,行人死亡創傷風險也愈高,其中65歲駕駛每增1歲,行人死亡事故風險增加4.5%,75歲駕駛每增1歲,行人死亡創傷風險大幅提高11.3%。

研究團隊也發現,高齡駕駛造成的自身傷害也與年紀呈正成長,統計65歲以上汽車駕駛每增1歲,自身死亡創傷風險分別增加8.8%。

「2017年起實施高齡換照制度以來,高齡駕駛事故未顯著下降!」白志偉說,2018至2023年每萬人口大約各有55件機車事故與3件小客車事故,與換照制度上路前相比,呈持平曲線,且值得注意的是,若高齡又無照駕駛造成的傷害爲倍數以上成長,以65至74歲駕駛爲例,無照比有照駕駛造成行人、單車族及機車騎士等脆弱用路人死亡事故風險增加1.82 倍,75歲以上提高爲3.18倍,單就造成行人死亡交通事故來看,75歲以上無照者爲41至64歲無照者的3.25倍。

白志偉直言,赤裸裸的數據顯示高齡駕駛現況,隨高齡化社會來臨,高齡駕駛的視力、反應及認知皆會退化,影響判斷力,雖高齡駕駛管理制度目前效果不顯著,但方向正確也有其必要性,建議政府強化道路工程環境、普及大衆運輸,並強調政府在思考如何改善高齡駕駛管理機制同時,應搭配相關配套,不僅更顯成效,對行人安全也更有保障。

針對高齡駕駛常見健康風險,萬芳醫院高齡醫學科醫師吳芝穎說明,高齡駕駛可能面臨認知功能退化,影響空間感、判斷力與反應速度;感官退化如視覺與聽覺障礙,不僅是視力下降,夜視能力可能降低,顏色對比敏感度下降,視野缺損盲區擴大,聽力退化也可能影響對環境感知能力等;動作障礙可能出現肌力與關節活動度下降,手腳協調變差,造成反應延遲、誤踩油門等情形。

談及高齡者用藥風險,吳芝穎指出,對駕駛可能造成風險的常見藥物包括鎮靜安眠藥、抗焦慮/抗憂鬱劑、抗組織安(第一代)、抗膽鹼類藥物、降血糖及降血壓藥物,各自有其副作用,如注意力下降、嗜睡、視力模糊、暈眩甚至昏迷等,且多重用藥易導致交互作用與累加效應,長期服用4種以上藥物者,發生副作用風險顯著上升,尤其若同時服用多種中樞抑制劑,如安眠藥加抗焦慮藥,會更危險。

吳芝穎建議可採用「高齡駕駛退場計劃」應對現況,其中包含多層次退場機制,初級爲自我評估與家庭討論、中級爲臨牀評估與專業建議、進階爲監理制度介入與彈性管理,可提早與長者討論駕駛終止計劃,建立替代交通選項,讓退場成爲有準備、有尊嚴的決定。

至於制度設計面,吳芝穎也建議,可建置「醫療與監理資訊整合平臺」,介接資訊回報潛在不適任駕駛風險;建立駕駛風險分級管理制度,並非單以年齡爲依據,應納入健康、用藥、違規紀錄與行爲評估等項目;同時提供交通替代支持系統,如接送服務補助、熟齡專車及社區交通車等,避免社交孤立與就醫障礙。

公路局監理組副組長張耀輝表示,目前全臺65至74歲持有駕照約382.7萬人,75歲至80歲以上仍持有駕照有約99.8萬人,監理單位每月初寄發次月屆齡換照通知書,截至今年5月底共計發87萬份,而高齡換照滿3年後,二次換照通知書共寄發23.6萬份,另高齡有照駕駛主動關懷專案自去年7月起每季寄關懷單共7萬份。

張耀輝說,目前累計有82.1萬人完成換髮或自願繳回,辦理率約94.1%,其中有20.7萬人爲自願繳回,二次換照部分,累計已有21萬人完成辦理,整體辦理率爲89.2%。

對於現行體格與認知功能測驗,張耀輝說「現行檢測仍是有效管理,但後續會再精進」,正請教醫學專家,做出最佳調整。

公路局則補充,正積極研擬考照、回訓、換照等精進作爲,其中高齡換照部分,正研議是否下修換照年齡、提高認知功能檢測難度或是增加實地訓練、教育講習課程等。根據陳世凱5月20日說法,交通部將於3個月內提出細部規劃,也就是今年8月底前要提出精進方案內容,新制預計2026年推動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