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高齡駕駛成箭靶 交通部屈從民粹(潘罡)

78歲老翁日前駕車高速衝撞行人與騎士,導致3死12傷悲劇,引起外界對於高齡駕駛管理政策的討論。(柯毓庭攝)

近日由於三峽車禍話題延燒,不少網民及媒體把矛頭指向高齡駕駛,認爲高齡者不適合開車上路,甚至揚言應收回高齡者駕照。筆者於是上網查數據,發現各縣市乃至中央交通事故統計機制均相當零碎,唯獨警政署110年的一份統計通報,最能看出不同年齡層在全國整體交通事故中的肇責比重。

統計顯示,不論就A1(造成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或A2(造成人員受傷或超過24小時死亡)等情節重大事故,都是18-29歲肇事率最高,事故數量最多;30-39歲次之,再來是40-49歲族羣。而隨着年齡層越高,肇事率越來越低,70歲以上高齡者最低,事故數量也相對少。

此外在各種肇因中,70歲以上高齡者只有「行人(乘客)疏失」肇事率最高,傷亡也最多。所以這代表了什麼?高齡者儘量不要走路或搭公共交通工具,反而自己開車或騎車最安全。

撇開這份通報不提,只要檢索交通部「道安總動員」之類的資訊網,或搜尋更早期研究,都印證同樣現象。比如就113年小型車爲第一事故肇事者而言,高齡者肇事件數相較其他年齡層成年人更少,顯示高齡並非重大交通事故發生的原罪。

不料20日當晚交通部迴應三峽事故,迅速祭出懲罰高齡駕駛的新規定,這無疑是屈從於民粹,讓高齡駕駛情何以堪!更有趣的是,記者會中交通部長陳世凱也強調,肇事排名第1、第2的都是18~24歲族羣,不希望外界對高齡駕駛有誤解。既然如此,交通部該做的是導正社會視聽,現在反而演變成落井下石。

無可諱言高齡者碰上交通事故,傷亡人數相對高,但這是生理天限使然,包括上街購物、散步運動等任何情形都一樣。政府部門不能武斷以年紀大爲由限縮高齡者作爲成熟公民合法選擇交通工具的權益。整個政策必須合邏輯:肇事率越低者,顯示身心狀態更佳,越有資格上路駕駛纔對。

此外整起事件中,某些學者專家在沒有嚴謹數據情況下,配合民粹質疑指責高齡駕駛不該開車,這種情況讓我聯想起《專業之死》書中所言:這類學者專家在自己專業領域中,明明就能信守科學研究準則,沒想到一撈過界,就變成信口開河!

至於年輕世代請保持冷靜,不要輕率掀起世代歧視,因爲你們遲早有天也會變老,屆時就遭到反噬。假如你們不會變老,那就更糟糕了。先父廣東海豐家鄉有句俗話在調侃這類貶低老年世代的年輕人:「啊,恭喜你不會變老啦。」這句話不是稱讚這些年輕人會青春永駐,而是譏諷他們會早死。

(作者爲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