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超高齡社會 駕駛安全補破網

中國時報社論

近日5天內連續發生4起高齡駕駛肇事交通事故,造成3人不幸身亡、21人受傷,並有多輛汽機車、超商及民宅因遭到強力衝撞而毀損。高齡駕駛問題迅速引發國人高度關注,甚至引發一些「仇老」的情緒,交通部立即研擬將高齡汽車駕照換髮年齡由現行的75歲降低爲70歲,以減少不適任的高齡駕駛繼續在馬路上奔馳可能帶來的危險。

換照標準 借鏡國際

新北三峽5月19日發生重大車禍,一位曾任上市公司董事的79歲余姓老翁,在駕車行經某國小時,高速衝撞人羣,造成3死12傷悲劇,而肇事的余姓老翁目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因意識狀況不佳還無法接受偵訊。22日,南投一名68歲曹姓婦人開車失控衝破超商玻璃門。23日高雄市與臺北市也接連發生高齡駕駛肇事車禍,且肇事者均爲78歲;其中,高雄張姓老翁駕車時,疑轉彎過慢遭後方計程車追撞後衝進民宅;北市邱姓老翁則疑似暴衝連續衝撞了2輛機車、1名行人及3輛自小客車與1輛公車,造成8人受傷,事後發現邱姓老翁竟然是無照駕駛。

短時間內竟有這麼多起高齡駕駛事故,讓高齡者是否適合開車上路成爲輿論討論焦點。儘管有人認爲,這幾起車禍的肇事原因還有待釐清,高齡未必是最重要或唯一因素,但不可諱言的是,攸關駕駛安全的認知能力與反應能力,確實可能會隨着年齡增加而呈現下降,因此,年齡與駕駛安全不能說毫無關聯。

根據交通部統計,2020年高齡駕駛肇事致死有642件、751人,2021年有694件、795人,2022年781件、863人,2023年772件、873人,2024年則有740件、824人死亡。而高齡者爲第1當事人肇事在2020年有4萬4512件,佔整體事故12.3%,2021年有4萬6497件,佔整體事故的13.0%,2024年則攀升到5萬8822件,佔整體事故達14.9%。其中,70歲到74歲駕駛肇事佔比逐年攀升,5年內從4.4%成長爲6.4%;65歲到69歲的駕駛肇事佔比也從5.9%攀升到7.7%。

交通部在2017年實施「高齡駕駛人駕照管理制度」,規定75歲以上駕駛人須定期換照。參考各國做法,目前臺灣換照標準似乎過低。中國大陸和日本是70歲,南韓和新加坡是65歲,他們的要求都比臺灣嚴格。交通部已表示,將研擬調降換照年齡至70歲,期望立委不要攔阻,畢竟曾有立委建議將換照年齡提高到80歲。

法規科技 雙管齊下

其次,高齡駕照管理制度未溯及既往,遺漏了該制度實施前已經年滿75歲的駕駛人,這些高齡者無須全面換照。根據交通部公路局統計,新制上路時已滿75歲的駕駛中,仍有近20萬人持有有效的汽車駕照、近30萬人持有有效的機車駕照。也就是說,多達數十萬的80、90歲駕駛人,在新制上路後未被追蹤列管。把這個高齡駕駛管理的大漏洞補起來,是交通部的當務之急。

還可以參考日本等國的做法,量身訂製高齡換照的檢驗與考試內容,確實執行體格檢查、認知功能測驗。不少人批評,目前的檢驗過於寬鬆且往往流於形式,未必能夠檢測出高齡者的認知與應變能力的真實狀況。此外,即使檢驗過關,也應定期實施駕照回訓制,提升駕駛人交通安全意識與駕駛技能,確保其持續更新。

中國大陸日前宣佈,將強制要求所有乘用車都必須加裝主動剎車或者自動緊急制動系統,以有效減少駕駛員因精神不集中、疲勞駕駛等引發的事故。在高齡用路人快速增加之下,透過科技提高駕駛安全,也是交通主管單位應該考慮的方向。

針對高齡駕駛肇事引發的仇老話題,交通部長陳世凱強調,我們所有人都會老,所有人都會有出門的需求,重點應該要擺在協助年長者安全駕駛、安全的出行,希望社會不要誤解年長者肇事率的問題。確實,臺灣已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駕駛的現象值得關注。嚴格的法規與新科技都有助於增強高齡駕馭的安全,最重要的是,無論是駕駛還是行人,高齡者都要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切實遵守用路規則,保護他人更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