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超高齡社會預知的衝擊 有減緩的可行方法?
臺灣2025年已進入超高齡社會的階段,超高齡社會將帶來的議題,不再只是關注銀髮族的長期照護問題,而是需要同時關注到各個年齡層的身心健康狀況,引導全民朝活力健康行爲的方向移動。圖/本報資料照片
總統府2月底召開「健康臺灣」委員會議,當時臺灣醫療體系正面臨急診牀位不足緊張時刻;不禁令人想到,何以我們的醫療體系及健保制度,一直追着醫療體系缺醫護人力以及健保財務缺口,而不是超前部署爲全民的健康條件來調整醫療體系及健保制度。此次「健康臺灣」委員會議的議題爲「慢性病防治」,雖更貼近全民健康,但沒有一併討論醫療體系及健保如何精進,以迴應臺灣民衆慢性病逐漸嚴重的議題。
「健康臺灣」會議明確指出,臺灣在高齡化趨勢下,民衆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這三高的問題日趨嚴重,不但數據顯示各項三高相關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呈上升趨勢,且三高慢病健保支出逐年增加。確實,直覺上應可合理猜測:邁入超高齡社會後,此將會對臺灣的健保財務,及臺灣的醫療體系帶來沈重的負擔。
就如「健康臺灣」簡報引用WHO分析,造成三高的主因,應在於國人身體活動不足率偏高,日常飲食中高熱量食品、高鹽分食物比重偏高;想要改善國人三高的問題,關鍵在於如何引導所有國人調整生活習慣,每週固定提高足夠強度活動量,調整日常飲食的偏好。但,要如何引導全民調整生活習慣!?
衛福部去年花了3.5億元,推動執行「三高防治888計劃」,預計針對在地區醫院就醫的三高、慢性病人,透過個案健康資料建檔、導入生活習慣諮詢等服務,目標對象30萬人;另外,爲鼓勵地區醫院的參與,還設計了獎勵機制。預定將80%三高病患加入照護網,加入照護網的三高病患80%接受生活習慣諮商,讓三高控制率可達到80%的整體目標。在「健康臺灣」委員會中,提出希望能在2030年時,能降低三高相關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三分之一。
2024年應是試行,只是不知真正的成效如何?特別由政府付費,吸引地區醫院參與,但真正需要行爲改善的目標族羣,其活動量及日常飲食是否已經朝期待的方向調整了?衛福部在2024年底,對113年健康促進機構頒發了327個獎次,但似乎沒有提及「三高防治888計劃」的成效。
其實,除衛福部從供給端推動改善健康的計劃外,2021年行政院集結各方力量,召開「臺灣運動×科技產業策略會議」,並提出「臺灣運動×科技行動計劃—Sports Everywhere」,該次會議就提及需要以消費者導向運動參與生態系邁向全民活力的目標,內容提出必須朝數據整合的方向移動。相對於衛福部從醫療供給端出發,運動科技計劃的作法,則是從引發全民自主運動的角度出發,兩者是互補的。
臺灣全民健保制度是個公共保險制度,在私人保險的產品中,外溢保單已在臺灣流通多年。外溢保單的設計,就是希望透過精準的監測保險人的行爲,設計保費的誘因機制,以數據的檢測機制直接引導保險人行爲往更爲安全與健康的方向調整;在這樣的機制下,雖必須要新增監測保險人行爲的投資,新增一些保費,但這樣的投資,卻有機會降低保險人發生危險的機率,同時也可降低保險人在醫療資源的浪費,也非常可能帶動適於全民運動及相關科技應用投資與產業的發展。
臺灣2025年已進入超高齡社會的階段,超高齡社會將帶來的議題,不再只是關注銀髮族的長期照護問題,而是需要同時關注到各個年齡層的身心健康狀況,引導全民朝活力健康行爲的方向移動;而想要引導全民行爲的轉變,只是想要從醫療體系的供給端介入,恐怕不但要額外耗費相當多的政府資源,且無法掌握對民衆行爲的影響成效。
從國家整體大方向着眼,涵蓋全民、企業及醫療資源,才能共同面對與因應超高齡社會帶來的挑戰,政府應啓動評估全民健保結合外溢保險機制的各種可能設計,評估不同方案的潛在成本、效益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