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社會衝擊 疫苗預算未跟上
超高齡社會來臨,專家指出,接種疫苗是最有效、最經濟的疾病預防方式。圖爲醫護人員爲長者施打疫苗。(本報資料照片)
超高齡社會來臨,但國人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如何提升健康餘命、守護國人健康到老,是政府的重要目標。專家指出,接種疫苗是最有效、最經濟的疾病預防方式,隨着國內高齡人口增加,政府應調整疫苗政策與預算,優先投入效益更高的疫苗,減少後續產生的醫療支出與社會照護成本。
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截至今年4月,我國65歲以上人口約有455.2萬,佔比19.48%,另根據國發會推估,臺灣今年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每5人就有1人是長者。臺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疫苗是很好的健康投資,有助於減少未來的醫療和照顧負擔,甚至讓長者能夠繼續在社會上有生產力。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長者接種疫苗可顯著降低併發重症及住院的風險,進而延長健康餘命,尤其流感對長者衝擊最大,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及腦血管疾病發生率,避免原有的慢性病惡化,減少臥牀及失能風險,維持生活品質。
隨着高齡人口持續增加,黃立民指出,過去疫苗研發以兒童爲主要對象,近年針對長者的疫苗逐漸問世,例如流感免疫加強型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皰疹疫苗等,且隨着人口高齡趨勢,老人疫苗的花費相對增加,因此政府的疫苗預算需要隨之調整。
張峰義認爲,政府應調整疫苗政策與預算,優先投入於效益更高的疫苗,可減少後續因疾病產生的支出,對國家整體而言更具經濟效益,同時避免長者產生「打了疫苗也沒效」的想法,進而提升長者接種意願。
除了優先採用保護力較佳的疫苗之外,張峰義認爲,提升長者接種率需要多管齊下,例如各縣市政府透過宣導提升民衆對疫苗效益的認知,以及提供醫療院所施打疫苗的誘因;透過各大醫學會積極制定指引,讓醫護人員都能清楚瞭解疫苗資訊,並且積極鼓勵長者和高風險族羣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