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駕駛權一刀切 有歧視疑慮
圖爲高齡駕駛進行認知測驗示意圖。(臺中區監理所提供/潘虹恩臺中傳真)
隨着我國步入高齡化社會,高齡駕駛的問題也因近期多起長者駕車發生死傷事故,掀起社會各界討論,限制高齡長者駕車年齡更成爲討論重點。立法院法制局的研究報告提醒,駕駛的身體健康狀況因人而異,不見得受年齡影響,且許多地區大衆運輸不便,不宜未有配套就直接剝奪老人駕駛權。
該研究報告提到,老人有權過有尊嚴、獨立並參與社會的生活,政府也有義務必須加以保障。若因老人駕駛事故而限制其私人載具使用權的政策,從老人福利及權益的觀點來看,可能造成歧視,因爲無法肯定每人在相同年齡時會經歷同樣的特定衰退,若政策嚴格與年齡掛鉤,比如以公共安全的名義吊銷所有超過一定年齡人的駕照,就有可能牴觸歧視老人法律的風險。
研究報告建議,現行以年齡限制老人換照措施有歧視老人疑慮,宜有更嚴謹的配套措施、對於主動歸還駕照的老人,主管機關須提供相關支持措施、定期換髮駕駛執照的老人駕駛,建議研議應免繳納相關規費。
73歲的國民黨立委陳雪生就曾表示,應就制度面去檢討,不要有70多歲老人出了車禍,就下修換照年齡到70歲,建議換照可以考筆試。民衆黨立委林國成則說,政府不應貿然剝奪任何人的駕駛權,從統計資料來看,肇事致死率最高的是30至45歲的駕駛族羣,單以年齡作爲評斷標準,並非解決車禍問題的唯一解方,政府有責任與義務思考交通問題,並且規畫配套。
林國成也出,他支持針對75歲以上駕駛進行嚴格身心狀況與反應能力評估,避免因年齡影響判斷力與體能導致事故。但這類管理措施不一定需要透過修法,政府應優先思考配套機制,提升管理效能,才能真正預防意外。
民進黨立委鍾佳濱認爲,即便駕駛人領有駕照,但是否有足夠的駕駛跟判斷能力,交通部的考覈制度至關重要,若要推動老人換照,也要切實顧及長者的移動權,在大衆交通不足的地區如何滿足「行」的需求,交通部除了要投入資源,也應與地方政府討論。以日本爲例,由於高齡比臺灣來得早,因此早已建置年齡換照制度,針對75歲長者換照,必須先通過認知測驗後再覈實駕駛能力,這部分交通主管機關還有討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