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動費率基金“常態化”背後:系統改造百萬元起步

浮動費率基金將轉爲常規審批。

自今年5月證監會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後,浮動費率基金作爲改革措施中的一項載體率先落地。

首批26只新型浮動費率基金於5月16日上報後迅速獲批註冊,並於同月27日啓動募集,合計募集金額約259億元。第二批新型浮動費率基金緊隨其後,目前多數仍處於發行中。

從發行產品的公司來看以大基金公司爲主,部分中型基金公司跟進參與,而多數中小型基金公司仍在觀望研究。界面新聞了解到,發行浮動費率基金需要有系列的配套措施,其中系統改造是最爲重要的項目之一。

改造的項目中最基礎的兩個系統是TA系統和估值系統。“估值系統行業內一般用的都是恆生的系統,採購相關模塊的成本較大,僅這一個系統的採購金額就超過百萬元,後續還有服務費用。”華南某公募公司市場人士告訴界面新聞。

而除了上述系統,還有涉及資金清算、直銷中心、投資交易、TA稽覈,甚至會囊括電商中臺、數據中心等各類系統。上海某公募負責採購的人士透露:“除了TA和估值系統,其他屬於每家公司的個性化選擇,報價一般不超過300萬元,且有談價的空間。”

“如果是基礎版本的話,價格基本在100萬左右,每年需要支付15%的系統維護費。”某公募IT人士表示。

另有上海某公募相關人士表示,此次改造各家基金公司基本都會選擇恆生,也有部分模塊會選擇贏時勝或者金證,不過佔比都比較小。

“不過當前的改造只是一期項目,一年以後,恆生還需要支持二期項目。”上述公募相關人士告訴界面新聞,浮動費率基金的收費需要根據投資者賬戶浮盈情況、買入時間不同重新進行計算,基金公司到底能向每位投資者收取多少管理費。

“這個收益率計算系統到時候也要另外再收費,可能也要百萬級別。”另一位某公募市場人士表示,這筆投入對於中小基金公司影響較大。

上述負責採購的公募人士表示,監管對基金公司每年的信息科技的投入是有基礎要求的,對大公司來說影響可能不大,但對中小基金進公司來說可能會有較大的壓力。

界面新聞注意到,根據中基協發佈的《基金管理公司網絡和信息安全三年提升計劃(2023-2025)》,明確規定了基金公司信息技術投入的最低比例要求。基金公司信息技術投入比例要求分爲三檔:對於年度營業收入大於或等於10億元的公司,要求每年信息技術資金投入不少於最近三個財政年度平均營業收入的5%。對於營業收入在2億元(含)至10億元之間的公司,要求每年投入不少於最近三個財政年度平均營業收入的8%。對於營業收入低於2億元的公司,要求每年度信息技術資金投入不少於1500萬元。

不過界面新聞了解到,即便是大公司也在通過各種方法降低成本。有頭部基金公司選擇將通過公司的IT團隊來開發部分系統,這樣雖然改動較大,但成本支出主要是來自內部人力成本,從而降低整體的改造成本。

那麼改造後的系統到底如何爲浮動費率基金服務?

據金證股份透露,在註冊登記系統方面,改造後的系統實現了動態費率配置、自動計算觸發、差異化費率處理等核心功能。如系統可根據合同約定自動監測累計收益,當達到“年化收益>5%”等觸發條件時,無縫切換管理費率。同時支持多級費用拆分和自動化分賬,確保費用計算的精確性和資金劃付的及時性。

在估值覈算系統方面的改造重點包括:支持基於超額收益、相對基準表現等條件的實時費用計算;兼容階梯費率、對稱浮動等多種費率結構;提供歷史數據模擬驗證功能;自動生成符合監管要求的披露報告等。

界面新聞注意到,目前首批浮動費率基金已經全部建倉,業績目前居於前列的分別是景順長城成長同行、嘉實成長共贏、易方達成長進取,成立以來回報率分別爲18.61%、14.4%和13.1%。

華南某公募產品人士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隨着產品數量的增長、產品類型的豐富以及產品優勢的凸顯,新模式浮動費率基金的投資運作將進一步趨向穩定成熟,浮動費率形態公募基金也有望逐步實現常態化。

“一方面是來自政策推動,《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到‘在未來一年內,引導管理規模居前的行業頭部機構發行此類基金數量不低於其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髮行數量的60%;試行一年後,及時開展評估,並予以優化完善,逐步全面推開’;而另一方面,浮動管理費基金打破了傳統的固定管理費模式,實現基金管理人和投資人利益綁定。這種‘利益捆綁’機制重塑了公募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的共生關係,實現了管理人與投資者風險共擔、收益共享,投資者獲得感有望提升。”上述產品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