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公司觀察」DeepSeek“破壞式創新”爲多產業突圍鏡鑑
春節至今,DeepSeek持續颳起“最炫民族風”。2月5日A股覆盤首日,人工智能概念公司股價齊奔漲停。
DeepSeek持續站在全世界的聚光燈下,本質原因可以歸納爲兩個。
其一是低成本。
從OpenAI發佈o1-preview至今,市場上可以媲美甚至超越其性能的推理模型已遍地開花。DeepSeek從這衆多模型之中異軍突起,因爲它不僅率先實現了媲美OpenAI-o1模型的效果,更是將推理模型的成本壓縮到了極低。這相當於改變了此前AI圈對“大力出奇跡”的信仰,爲“小力出奇跡”留燈、轉身。
進一步剖析,背後原因之一在於DeepSeek算法的改進和優化,不僅在算力上得到節省,在輸入數據和語料庫上也不像以前要求那麼大的數據量和大的算力。這證明,通過其他方式(如“小模型”或“高效算法”)也可以實現同樣的AI效果,這爲產業演進提供了新思路。
其二是普遍智能。
如果說,傳統大模型遵循的是一條“由通到專”的人工智能發展思路,那麼DeepSeek的做法將推動形成一條“由專到通”的人工智能發展路徑,主流判斷認爲,這將通過牽引人工智能技術生態形成,邁向全社會分享的普遍智能之路。這也相當於爲全球AI行業指明瞭一條更高效、更開放的新路徑。
當然,萬衆追捧之中,我們還需要理性認知。比如,儘管某些技術和商業模式具有顛覆性,但其長期影響力仍需面對商業化能力、國際政治風險及生態維護的考驗。
DeepSeek案例昭示出諸多產業演進中“破壞式創新”所具有的獨特意義。從全球技術發展路徑來看,時不時都會出現某些帶來一定“破壞性”的創新。
比如,傳統膠捲產品如日中天之際,數碼相機的出現,直接開啓了製造、分享、處理照片的新興市場,後來乾脆直接取代了“底片-相片”模式。再比如,移動互聯網運營商短信風行之際,微信等社交軟件的出現,也逐漸使這個曾經每年百億元級別規模創收的“短信產業”淪爲雞肋。
這些“破壞式創新”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具有較大的破壞威力,一般成果的企業都不太適應這類創新帶來的挑戰。另一方面,有些“破壞式創新”確實值得警惕,比如,電商導致的低價就曾被前中國首富鍾睒睒嚴厲批評。
但整體來說,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未來“破壞式創新”的案例有望越來越多。它一方面能夠重塑商業價值,另一方面也往往意味着市場蛋糕的變化和重新分配,從這個角度看,“破壞式創新”與“延續性創新”在實際應用中能夠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這對於競爭生態大有裨益。
AI界“破壞式創新”的出現,也可以給其他諸多產業帶來啓發,尤其從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等維度來看。比如,對於光伏等產業來說,近些年都面臨行業階段性調整,業內共識是,“內卷式”價格競爭並非行業出路,創新纔是從這輪行業週期性低谷中突圍的利器。一方面,需要通過更深層次的創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需要防止“創新者窘境”,倘若出現某些“破壞式創新”案例,可能將會大幅加速突圍進程。
再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爲例,多方混戰之下,顛覆式甚至破壞式的創新也有望成爲解決“終端價格戰”的路徑之一,比如,傳統的汽車賣車給用戶,從交給客戶的那一天開始,車就已經開始老化;同時車廠和用戶的接觸也越來越少,從而導致“使用者低頻”。如何實現對這一維度的“破壞”,或許也可以成爲創新者的突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