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公司觀察】超級應用接連聯姻DeepSeek “技術共同體式”互聯互通或成新趨向

騰訊和百度兩大超級應用,接連在各自的基本盤業務中接入DeepSeek的AI技術,這對於我們觀察中國互聯網的演進趨勢提供了重要窗口。

從公司層面來看,兩家巨頭都有自研大模型,引入第三方開源模型意味着它們都已形成“雙軌策略”。從商業邏輯推衍,這既保障技術自主性,又可以通過開放生態加速應用創新。

從產業層面觀察,市場普遍關注AI即將帶來的諸多產業變化。從互聯網產業來看,隨着AI演進和賦能的提速,我國互聯網有望出現一輪“技術共同體式”的互聯互通新潮流。

實際上,持續火爆的“DeepSeek現象”,使互聯網大廠此前堅守的自研路線被市場所審視和質疑,同時也引發了越來越多巨頭的反思。從字節、阿里、百度、騰訊等對DeepSeek的公開回應來看,反思涵蓋了開源、算法、長鏈思考模型、創新範式等多個維度。還有些市場聲音指向了部分平臺組織臃腫、創新遲滯、考覈機制與商業化訴求過急等弊病。

面對AI界的“顛覆式創新”,大平臺正在展現出開放擁抱和火速應對。以百度爲例,已經先後祭出免費、接入、開源、深度搜索等諸多動作,比如,百度智能雲多款產品完成DeepSeek適配上線、文心一言將於4月1日起全面免費、下一代文心大模型正式開源等。從商業邏輯來看,指向了守衛搜索入口、避免被高階搜索蠶食的訴求。

騰訊接入DeepSeek更是超出市場預期。因爲其一直宣稱“穩紮穩打,不急於求成”,此前還有從外部開源模型逐漸向混元收斂的諸多動作。這次對於DeepSeek的全面擁抱卻格外迅速。從外延影響來看,微信有超級流量和生態,DeepSeek有智能技術,有一種判斷認爲,微信可能會從“流量平臺”升級爲“智能操作系統”,通過AI整合搜索、社交、支付等服務,建起更強大的生態壁壘。

超級應用接連聯姻DeepSeek昭示出某些新指向——如果說雲平臺接入DeepSeek可以視爲1.0階段,超級應用接入DeepSeek則可以視爲2.0階段。在新階段裡,超級應用自給自足的“孤島生態”被打破,轉而出現連接緊密的“技術共同體”的意味,這與此前不少大廠築高封鎖城牆,更看重流量在超級應用“內循環”的打法已經大不相同。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互聯網競合生態,或將演繹新的變奏曲。倘若這一新趨勢加速演繹,壓力無疑將會給到阿里和字節系的主力應用,馬雲和張一鳴會做出何種選擇,成爲市場新關切。

同時,面對“技術共同體式”新互聯互通新潮流,對於大廠來說,市場更期待的是,以往的自研不要淪爲沉沒成本,相反,倘若能以“賽馬”的方式推動自研的迭代,推動各產品加快場景建設,也可謂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