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針「腸癌死亡率砍半」?研究曝瘦瘦針三途徑抗癌效果 肥胖族羣受益最大

研究顯示,原先用於控制血糖與減重的「瘦瘦針」,或許能成爲治療大腸癌的新希望。示意圖/Ingimage

瘦身藥物竟可能成爲抗癌新希望?復健科醫師王思恆分享最新研究,揭示原先用於控制血糖與減重的「瘦瘦針」,或許能成爲治療大腸癌的新希望。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瘦瘦針」這種GLP-1類藥物的病患,五年內死亡率明顯下降,其中BMI大於35的患者效果尤爲明顯。

復健科醫師王思恆在臉書發文指出,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分析超過6,800名大腸癌患者的病歷資料,結果顯示,使用GLP-1類藥物的患者五年內死亡率僅15.5%,反觀未使用者則高達37.1%。換句話說,死亡風險幾乎減半,特別是BMI超過35的族羣,改善幅度更爲明顯。

科學家推測,這些藥物能降低全身性發炎反應、調節代謝環境,減少癌細胞生長所需的「養分」。王思恆進一步解釋,肥胖被視爲多種癌症的高風險因子,因其伴隨慢性發炎和代謝壓力,而這類藥物恰好能透過三個途徑,在這些面向「降溫」。

儘管數據令人振奮,王思恆仍提醒,這屬於觀察性研究,尚無法確認藥物與降低死亡風險之間的因果關係,在臨牀試驗出爐前,GLP-1藥物不宜視爲抗癌解方,不過,對肥胖族羣與大腸癌患者而言,這項研究至少帶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