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勝過半導體? 「川普的政治算盤」讓臺灣聽見無奈訊號
▲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他將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上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要求北京恢復購買美國大豆。(圖/路透)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他將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上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要求北京恢復購買美國大豆。川普強調,中國因「談判原因」拒買大豆,已讓美國農民受損,他準備動用關稅收入來支援農民。消息一出,大豆期貨一度上漲近2%。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買家,去年美國出口至中國價值超過120億美元,但今年9月新行銷季至今,中國尚未購買任何美國大豆,創下1999年以來首次。共和黨農業州選民對此極爲關切,川普則將矛頭指向拜登政府,指責其未能執行第一任期內的中美貿易協議。
與此同時,臺灣也感受到「川普問題」的壓力。今年7月,美方拒絕賴清德總統過境紐約;9月,又暫緩一項價值超過4億美元的軍援計劃。更有報導指出,北京要求美方從「不支持」臺獨調整爲「反對」臺獨。加上美國商務部長呼籲臺灣將更多晶片產能轉往美國,臺灣政府公開拒絕,凸顯談判中的張力。臺北普遍擔憂,川普可能爲了與北京達成貿易協議,犧牲臺灣的利益。
近期,美國政府對華政策也出現轉向跡象。國防部與國務院官員的言辭趨於溫和,甚至有政策備忘錄建議美國重回「現代版門羅主義」,把重心放在本土安全與西半球,而非印太與臺灣。這種戰略調整,使美中臺之間的平衡更加不確定。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買家,去年美國出口至中國價值超過120億美元,但今年9月新行銷季至今,中國尚未購買任何美國大豆,創下1999年以來首次。(圖/路透)
美國政治不敢忽視農民吶喊 但卻聽不見臺北的焦慮
大豆比半導體更重要?聽起來荒謬,但這就是現實。因爲大豆背後站着美國農民與選票,而半導體背後只有臺灣,卻沒有足以影響美國政治的力量。
對川普而言,選舉利益纔是唯一的衡量標準。當美國農民大聲抗議,他必須立即迴應;而當臺灣默默承受,川普就會認定這是一塊「軟土」,可以繼續深掘。
川普的政治邏輯從來不復雜:誰能帶來選票、誰能製造壓力,他就會迴應。美國農民能組織遊說、能透過國會議員施壓,還能影響中期選舉;而臺灣只能依靠華府的善意與國際同情,無法觸動美國國內政治的天平。結果是,在川普的交易式政治中,半導體的戰略價值,竟不如大豆的選票價值。
更令人警惕的是,川普對北京一再退讓,卻對臺灣毫不留情。他高調放話要和習近平談判,實際卻頻頻鬆手:從放棄關稅升級,到默許晶片技術出口中國,再到不執行對伊朗石油的制裁,甚至拖延TikTok禁令,美國的底線一次次後退。
與此同時,臺灣卻被當成展示態度的工具——軍售遭拒、高層過境受阻,甚至被指責「偷走美國晶片業務」。背後邏輯很清楚:對北京退讓,是爲了談判籌碼;對臺灣冷淡,則是因爲臺灣不敢反抗。
這就是「軟土深掘」的真相。對川普而言,不敢頂嘴、不敢爭取的對象,最容易被壓迫。北京會強硬反擊,所以他選擇讓步;臺灣選擇沉默與順從,所以他不斷試探底線。
對臺灣來說,川普爲了大豆強硬發聲,應該是一記當頭棒喝。低頭、順從,換不來安全;只有勇敢清楚地表達立場,並展現自身不可取代的戰略價值,臺灣纔不會淪爲被邊緣化的棋子。所謂「矽盾」不該只是科技產業的象徵,而必須讓美國看見,支持臺灣不只是經濟利益,更是政治與戰略利益。
當川普在APEC桌上爲美國農民討價還價時,臺灣要警醒:若繼續沉默,努力多年打造的半導體優勢,川普根本不會放在心上。
美國政治從不敢忽視農民的吶喊,但卻往往聽不見臺北的焦慮。這,就是最真實、最殘酷的國際政治。
▼對川普而言,不敢頂嘴、不敢爭取的對象,最容易被壓迫。北京會強硬反擊,所以他選擇讓步;臺灣選擇沉默與順從,所以他不斷試探底線。(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