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川普半導體策略 臺灣經濟隱憂

中國時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又抱怨臺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事實上,去年7月他也說過同樣的話,還要臺灣付保護費,顯見非一時興起之談。尤其近日盛傳美方施壓臺積電與英特爾合作,川普的意圖已然圖窮匕見,雖然合作方式仍然衆說紛紜,但無論如何,我國半導體業已走到十字路口,政府若因應不當,將爲日後經濟埋下不測之憂。

川普施壓搶核心技術

平心而論,川普對臺灣半導體業諸多發言是毫無道理的,今天世界經濟版圖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昔日美國受惠於自由貿易不也曾雄霸一方,二戰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美國製造業佔GDP仍達20%~27%,然而,美國進步,其他國家也會進步,隨着歐、日急起直追,美商外移,美國製造業的GDP佔比於2000年降至15%,如今更降至10%。這是自由貿易的結果,如果沒有本事,臺灣的半導體會有今天嗎?如果沒有優勢,大陸製造業會勢如破竹嗎?

今天全球產業分佈是競爭的均衡結果,川普想改變這個均衡,重建美國製造業並不容易,僅是舉起關稅大刀,施壓半導體業投資美國,是無濟於事的。須知,全球經濟體系如同上百條的聯立方程式,川普可以改變其中10條,但這又會連動其他90條,最後能否得出川普想要的新均衡,很難說。川普可以調高半導體關稅至25%甚至100%,也可以施壓臺積電赴美擴廠,但美國的租稅環境、勞動成本、員工的工作態度及服從文化,非短期可以扭轉,連動的結果能否追上臺廠的生產力,還很難說,正所謂橘逾淮爲枳。

從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也會發現,1990~2000年美國半導體業的生產力平均年增率達26.9%,這是美國全盛時期,隨着各國加入競爭行列,過去5年已降至1.3%,遠落後同期間臺灣的4.3%。由此可知,美國半導體業由盛而衰,並非關稅問題,更不是公平貿易問題,而是美國工資、租稅、勞動文化,甚至官僚體系的問題,川普以幾紙命令,幾聲威嚇就想解決過去半個世紀所積累的文化困境,成功的機率不高。

雖然美國重建制造業不太容易,但川普視半導體爲戰略物資,其對半導體的重視更甚於拜登,這從臺積電遭美施壓與英特爾合作可知。而這也說明臺積電赴美設廠已無法滿足川普,川普要的是先進製造的核心技術。過去經濟部常強調要把先進製程留在臺灣,當我們產製3奈米,美國產5奈米,領先美廠一到兩級,惟今時不同往日,把先進製程獨留臺灣,拜登可以接受,川普未必同意。從川普近日發言可知,未來美國應該會要求跟臺灣同步,臺灣領先美廠一到兩級已然不可能,這非僅會衝擊我半導體業,也將波及總體經濟,影響甚爲深遠。

關聯產業將同受波及

近年晶片出口是支撐臺灣GDP的最重要力量,晶片佔出口比重已達4成,韓國不及2成,日本更只有5%,臺灣景氣能亮紅燈,民間投資能穩步擴張,經濟成長可以保3,半導體業居功厥偉,一旦先進製程跟美國同步,美國可以就地生產,屆時還需要自臺灣進口嗎?而當日本、歐洲的半導體先進製程也跟上來,臺灣出口被替代了,半導體業還能持續近年的榮景嗎?

川普這些日子對半導體產業的發言,對臺灣而言,將衍生出「投資替代貿易」效果,也就是今天對美國的投資,待日後產能開出,將反過來取代臺灣的出口,其影響之大,不容小覷。從產業關聯表可知,當佔臺灣出口4成的半導體走下坡,周邊的產業也將同受波及。根據主計總處所編制的「國內關聯程度表」,半導體部門並計向前及向後關聯繫數於2022年已達4.63,比2011年的3.35高出許多,其生產活動的連動效果與日俱增,這意指今日帶來的繁榮多,來日帶來的衝擊也大,「投資替代貿易」甚是可畏。

現今川普指揮中東,號令俄烏,無人可攖其鋒;調高關稅,對半導體指點江山,舉世敢怒不敢言,雖然如此,政府仍應未雨綢繆,能以談判爭取緩衝空間最好,不能的話,也應評估其對總體經濟的影響,籌謀善策以爲因應。果能如此,方能讓川普所帶來的傷害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