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共十五五規劃 看臺灣挑戰與轉機
中共四中全會日前通過「十五五規劃建議案」,爲2026-2030年經濟藍圖定下主軸。(中新社)
中共四中全會日前通過「十五五規劃建議案」,爲2026-2030年經濟藍圖定下主軸。這份文件不只是中國大陸內部的發展綱要,更是對全球科技競爭與供應鏈重組的戰略迴應。對臺灣而言,它既是潛在機會,也是敲響警鐘的信號。
北京在這份規劃中強調「高品質發展」與「科技自立自強」,企圖擺脫外部依賴,建立自主創新體系。政策核心是,科技、能源、生物製造、數據安全與產業現代化,而「國家安全與發展一體化」表述,則說明中國將以制度與資源集中方式推進科技自主化。這樣的路徑,對臺灣的電子、半導體、機械與AI產業帶來複雜的機會與威脅交織局面。
從機會面看,中國大陸在短期內仍離不開外部技術支援。十五五規劃雖強調自主攻關,但以半導體產業爲例,在成熟製程、封裝測試、關鍵材料與精密設備上,仍需海外供應鏈支持。臺灣長年累積的半導體中游實力、設備維保經驗、特用化學品與測試技術,正好可成爲中國企業技術可靠、價格穩定的合作對象。此外,隨着中國大力推動工業智能化與AI應用,智慧工廠、機器人與邊緣運算需求急速增加,這讓臺灣具備工控電腦、機械模組、製造軟體能力的企業有機會以「解決方案」形式參與,從零組件供應商轉爲系統整合夥伴。新興的氫能、儲能與生物製造領域,同樣爲臺灣提供進入高附加價值鏈的契機。中國大陸大規模建構能源轉型產業鏈時,需要大量電力電子元件、控制模組與安全測試設備,臺灣可憑藉專業深度取得穩定市場地位。
然而機會的背後潛伏着不容忽視的風險。十五五將「關鍵技術自主化」列爲戰略任務,這意味未來幾年中國將強化國產替代與政策性採購,本地企業享有明顯優勢,外部供應商面臨更嚴苛的准入條件。依賴中國市場的臺灣廠商若不能及時調整,可能在價格競爭與政策壁壘下被迫退出。
此外,中國對AI、數據與演算法安全監管日趨嚴格,要求所有涉及重要數據的系統「在地部署」,這對未具備在地服務能力的臺灣軟體與雲端供應商將是一大挑戰。若無法提供符合法規的私有化版本或數據隔離機制,未來在中國大陸市場發展空間將急速收縮。
更深層的威脅在於產業結構變化。當中國大陸以國家力量投入半導體、AI與新能源領域時,全球市場成本曲線與產能配置勢必改寫。臺商若仍停留在代工思維、缺乏品牌與整合能力,恐在新一輪全球分工中被邊緣化。
臺灣的出路,在於重新定位。企業與政府都應以「中國在地化與全球升級並行」爲原則。一方面,針對中國內部剛性需求,維持穩定合作;另一方面,必須在美、日、歐建立聯合研發與策略聯盟,確保技術與市場不被單一體系綁死。同時,臺灣產業應加速由硬體供應轉向「生產力合約」模式,以能耗降低、良率提升等作爲服務內容,讓收入來源來自長期績效,而非短期訂單。這樣的轉型,能在價格戰中保有毛利,也能強化客戶黏着度。更重要的是,臺灣企業必須把「合規」當作新時代產品力。面對不同市場的監管要求,預先設計數據分級、離線部署、演算法透明等方案,把合規包裝成產品一部分,才能在AI與數據經濟中取得信任優勢。
十五五規劃揭示的是中國大陸朝向「科技強國」與「自主供應鏈」的決心,這不僅是中國的國家工程,更是對全球產業秩序的一次壓力測試。臺灣應視爲轉型成長窗口;真正的關鍵,是在競爭與合作之間找到動態平衡,利用靈活與專業優勢,讓臺灣繼續成爲全球科技供應鏈不可取代的一環。這場挑戰不僅關乎個別企業生存,更攸關臺灣在新一波全球產業重組後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