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小龍到十小龍,浙江還需恢復重建杭州大學。
浙江杭州“六小龍”火出天際,成爲全球首腦無一不知的國際級現象。但要從杭州“六小龍”科技企業羣向更宏大的“十小龍”創新生態邁進,浙江亟需通過恢復重建杭州大學,補足高等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的短板。
這一舉措不僅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更是構建可持續創新生態的核心支撐。
一、當前杭州創新生態的成就與隱憂
杭州“六小龍”(深度求索、宇樹科技、遊戲科學等)的崛起,得益於重視民營企業、富有政策前瞻性、產業鏈集聚成型和營商環境優化四重優勢。例如,杭州市政府通過“真金白銀”的產業基金投入、15.72%政策資金傾斜新質生產力,以及“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企業服務機制,尤其領導不指導企業怎麼幹、只問企業要我做什麼的政務理念,爲科技企業提供了從研發到市場化的全週期支持。然而,隱憂亦存:
1. 人才供給瓶頸:六小龍普遍反映AI、機器人等領域的高端人才短缺,尤其缺乏複合型技術轉化人才;
2. 高校支撐不足:儘管浙江大學是重要人才來源,但其科研資源分散於多個領域,難以聚焦未來產業需求,西湖大學體量太小,屬於杯水車薪;
3. 創新持續性風險:依賴外部引進人才的模式難以長期維繫,需本地化培養體系支撐。
二、恢復杭州大學的戰略價值
(1)人才本地化培養:破解“引才依賴症”
杭州是浙江省確定的龍頭城市,但卻是唯一沒有以自己名字直接命名的副省級城市。杭州現有高校體系以浙江大學爲核心,但其學科佈局偏重綜合性,新興領域如腦機接口、人形機器人、生成式AI等細分方向缺乏針對性培養能力。恢復杭州大學可聚焦未來產業學科羣和未來人文學科羣,設立交叉學科實驗室(如“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和頂級文創融合實驗室,定向輸送適配“小龍”企業需求的人才,形成“企業命題—高校解題—成果落地”的閉環。
(2)強化產學研融合:激活“創新策源力”
杭州當前的產學研合作仍以企業主導(如雲深處科技與浙大聯合研發),高校的原創性技術供給能力有限。重建杭州大學可借鑑斯坦福-硅谷模式,通過實體化成果轉化基地和“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協同機制,加速實驗室技術向產業應用轉化。例如,杭州市與浙江大學合作的“南湖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已初見成效,若杭州大學加入,可形成多極化創新網絡,覆蓋更廣泛的技術領域。
(3)提升城市品牌:吸引全球資源
“六小龍”的國際影響力(如宇樹科技機器人被馬斯克轉發)已爲杭州貼上“硬科技之都”標籤,但城市學術聲譽仍需提升。恢復杭州大學不僅能與西湖大學形成“雙核驅動”(前者側重應用型,後者專注基礎研究),還可通過國際聯合實驗室、頂尖學者引進計劃,增強全球創新資源吸附力。例如,深圳通過南方科技大學補足高校短板,杭州需對標這一路徑。
三、實施路徑與挑戰
(1)統一理念
建設主體:建議以浙江大學西溪校區爲主體,整合浙大部分師資(院系不動),恢復設立公辦杭州大學,而不是新建或以其他主體創建。在銅鑑湖周邊選址建設5000畝新校區(含1000畝產業轉化區)。同時在浙大紫金港西區再劃設略大於西溪校區的土地,補償給浙大。兩校共享校史,老杭大的老校友可選擇繼續留爲浙大校友,也可選擇成爲新杭大校友。
資金保障:浙江省和杭州市1:1拿出500億元支持,需進一步明確資金向未來產業學科傾斜,如設立“腦機接口研究院”“人形機器人工程中心”等專項;
政策創新:推行“編制在高校、科研在平臺、轉化在企業”的柔性人才流動機制,解決科研人員創業的後顧之憂。
(2)學科與產業對接
學科設置:圍繞浙江“415X”先進製造業集羣(如智能物聯、高端裝備),開設“產業定製班”,課程由企業參與設計;
平臺共建:與“六小龍”企業聯合建立未來產業研究院,共享實驗設備和數據資源。
四、結語:從“六小龍”到“十小龍”的生態躍遷
恢復杭州大學並非簡單重建一所高校,而是通過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爲浙江培育更多“小龍”提供系統性支撐。唯有如此,杭州才能從依賴政策紅利的“創新盆景”,升級爲自發生長的“創新雨林”,真正實現“讓創新成爲城市氣質”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