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小龍”引發創新生態之問
有關“杭州六小龍”的追問,追到了全國兩會的現場。
“之前,不少地方追問爲何本地沒有‘六小龍’。我們也應思考,爲何像DeepSeek這種具有標誌性意義、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沒有誕生於教育與社會資源豐富的高校或研究機構,而是出自民營企業?”3月5日,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科協界別小組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魏悅廣拋出的問題激起漣漪。
“這是個好問題,值得深入探討,癥結到底在哪裡?”一旁的委員說。
“要有個好生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懷民一針見血。
他以作物種植比喻: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生態,適合不同種類的“苗”生長,“你不能種水稻了,還惦記着人家怎麼玉米種得好”,要考慮如何耕好自己的田,怎樣創造更優的創新環境。
魏悅廣說,儘管高校和科研機構掌握充足的資源,但資源分配機制存在結構性矛盾,過度依賴“重點支持”,而顛覆性的創新往往在非重點領域萌生。
他進一步剖析結構性矛盾:高校科研機構追求短期量化成果,如論文、專著及其“影響因子”等,而源頭創新需長期投入與容錯空間;學科壁壘與功利導向導致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脫節。
“最核心的問題是人才及科技成果的評價機制。”魏悅廣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此前有機構按學科分類評價,但因學科分類多、具有多重性與交叉性等特徵,評價繁雜、操作困難,且難以擺脫“五唯”主導、做到不“量化論人”。科學研究應基於紮實的專業知識探索新規律、新概念等,攻克技術難關,解決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
爲此,魏悅廣建議將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人才和科技成果分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大類進行評價。基礎研究類圍繞科學前沿探索、自然規律探究等;應用研究類重在解決國家重大需求、面向技術創新等。兩類評價體系採用不同成果形式和考覈週期,確保評價準確科學。
在他看來,這種分類,既符合科研活動的本質規律,又能解決當前評價體系“單一化”弊端,讓基礎研究者坐得住“冷板凳”,應用研究者闖得進技術“無人區”。
“好的生態,就是讓大家各得其所,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價值座標。”魏悅廣說。
對照樣板反思是好事,但在探尋“爲何是杭州”時不必過度——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說,不管是地方,還是科研院所和高校,結合自身資源稟賦走出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關鍵在於補齊短板、發揮特長。
魏悅廣也期望通過相關評價機制的實施,讓高校和研究機構與民營企業形成良性互動、互補、合作的良好局面,爲我國科技發展凝聚強大合力。
“很多事不是某一個企業、某一家科研單位能夠做成的,需要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雲泉說。
他認爲,隨着DeepSeek等創新企業的崛起,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迎來新發展節點。打造更具活力的創新環境,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亟須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如企業端生成式人工智能落地成本過高、工程化支撐體系不完善、複合型人才供給嚴重不足等。
張雲泉建議建設新質生產力智創賦能平臺,鼓勵地方政府通過平臺聘請具有落地經驗的大模型應用人才,爲重點領域優質企業提供免費的大模型定製化技術服務支持,構建區域性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創新生態。
“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確是優化創新生態的一把鑰匙。”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兵器裝備首席科技專家李智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他就此呼籲深化科技成果轉化賦權改革。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雖然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對加速成功轉化有積極促進作用,但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如科技成果評價評審、促進轉化的服務體系與專業人員隊伍建設水平有待提高,科研人員存在“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的問題,機制改革需強化正向激勵,解決科研人員在賦權收益、經費使用與課題管理方面的顧慮。
李智超建議提高對顛覆性創新的難度、複雜度、不確定性等風險的科學分析研判以及對研發週期的認識,加大對概念驗證與中試平臺建設的資金投入與政策支持力度,以更大力度、更高強度支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顛覆性技術創新等重點專項,“完善風險分擔與容錯機制,依法保障各方權益,減少糾紛”。
“我們要形成科技成果轉化厚植中國沃土的良好氛圍,讓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投身創新創業活動中實現價值創造、科技致富、健康成長。”李智超說。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形成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
“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同樣關鍵。”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洪說,好的科研生態要容忍失敗,地方政府對一些科技企業早期項目的“雪中送炭”式扶持,如提供低成本算力、簡化知識產權分割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成爲企業跨越“死亡谷”的關鍵推力。
今年的浙江代表團也迎來了有關“杭州六小龍”的討論。
“‘杭州六小龍’的出現不是偶然,還有無數‘六小龍’正在孕育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3月6日回答有關民營經濟發展的問題時說,政府積極創造創新環境,企業不斷豐富產業,才讓浙江充滿創新活力。
當天,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長劉捷表示,這些年浙江秉持“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的理念,做好“店小二”“保姆式”服務,全力營造最優的人才生態,努力使浙江成爲青年心生嚮往、人生出彩、情感歸宿的夢想之地。
“大家都在問,爲什麼‘杭州六小龍’會一下爆發出來?”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現場說,去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推行“人工智能+”行動,今年春節前後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跑出了“加速度”,比如DeepSeek全球出圈,宇樹機器人在春晚扭秧歌。
陳昌盛說,今年,“人工智能+”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意味着我國要抓住人工智能的技術機遇,真正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
“生態,生態,還是要有好的創新生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原總指揮高銘在3月6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科學技術界別小組會議上說,“大家都在討論科技創新,眼前最重要的還是要儘快形成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
同一會場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仙輝說,科技成果最終要惠及社會,而創新生態的厚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科技創新的高度。當更多地方和科研機構願做“種樹者”而非“摘果人”,中國科技的沃土之上,必將崛起一片“熱帶雨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邱晨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