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也內卷!陸企同質化、價格戰損害「中國製造」形象
陸企出海破解內卷避同質化競爭價格戰更卷。(大陸央視資料照)
大陸《環球時報》20日報導,近年來,出海被諸多中國企業視爲破「卷」的重要路徑之一,但產品同質化、價格戰頻發等「內卷式」競爭問題,並沒有因爲市場的轉變而消失,企業從大陸國內「卷」向國外的現象並不罕見。
《環時》報導,長江商學院戰略學教授、副院長滕斌聖表示,中國企業出海過程中,「同質低價」式競爭是較爲典型的內卷形式。很多企業出海抱着所謂「後發優勢」觀念,認爲「前面的人把路走出來,把市場障礙排除乾淨,我可以跟在後面趁機彎道超越」。一旦有企業成功樹立標竿,後續企業往往會扎堆模仿,導致同質化競爭。
滕斌聖稱,「卷工作時長」也是中企出海的一大特點。「996」文化被帶到海外,這種工作方式在一些國家引發較大反彈。高強度的工作讓很多當地員工難以接受。此外,一些技術門檻較低的企業,在海外佈局過程中,有時會靠挖人來成就自己。例如,一家企業在某地落戶總部,在這家企業總部幾百米範圍內,另一家中企也成立公司,後者以高於同行2至3倍價格挖人。而兩家公司售賣產品、價格,甚至公司網站頁面都非常相似。「卷行銷」是另一種內卷形式。中國企業很擅長互聯網行銷,一些在國內行之有效的手段被帶到海外,但有些行銷方式與當地文化格格不入。
「總的來說,部分中國企業出海的內卷現象不僅讓企業自身陷入惡性競爭,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中國製造』的品牌形象。大家都在亞健康狀態下拚個你死我活,這種內卷模式讓企業難以健康發展。」滕斌聖說道。
《環時》報導,其實一些出海企業也不乏關於「內卷」影響「中國製造」形象的擔憂。夢百合家居董事長倪張根指出,「企業在出海過程中,要保護民族品牌的海外形象,否則中國品牌出海的道路會越走越窄。」
《環時》報導,埃及開羅大學商業戰略教授拉希德受訪時說,內卷並非中國獨有,但中企出海時容易因路徑依賴陷入同質化競爭。
他舉例稱,20世紀90年代,日本企業也曾面臨國內市場飽和後的「內卷式收縮」,但通過差異化戰略成功破局。比如日本某清酒品牌,通過數位化轉型將傳統釀造工藝標準化,並藉助政府文化推廣打入歐美市場,避免行業內耗。
滕斌聖也分享日本案例。日本早稻田大學一位教授分析「有田燒」成爲全球知名品牌原因。有「日本瓷都」之稱的有田町從一開始就採用抱團自律方式,通過經營公約等規範,形成統一品牌輸出瓷器。該教授分析認爲,日本地域狹小,鄉土社會文化濃厚,企業若在一個地方口碑不佳,便很難在其他地方立足,這種高密度的社羣約束使他們更注重協作與規範,也讓其在品牌化與協作方面具有一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