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企尋求破解出海內卷之道:「建圈造鏈」成關鍵
近些年,中國企業已經意識到「內卷式」惡性競爭導致的後果,也在積極尋找「建圈造鏈」等「破卷之道」。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建圈造鏈!陸企尋求破解出海內卷之道。(大陸央視資料照)
大陸《環球時報》20日報導,近年來,出海被諸多中國企業視爲破「卷」的重要路徑之一,受訪專家認爲,只有構建良性競爭生態,在海外市場破「卷」,中國企業才能走得更遠,「在沙漠裡種出一片椰棗林」。其實,近些年,中國企業已經意識到「內卷式」惡性競爭導致的後果,也在積極尋找「建圈造鏈」等「破卷之道」。
長江商學院戰略學教授、副院長滕斌聖稱,早期通信設備行業在海外市場競爭激烈,「價格戰打到企業幾乎都沒錢可掙」。後來,大陸有關部門及時介入協調,推動行業自律,幫助中企在海外市場實現協同發展,避免惡性競爭。
滕斌聖稱,製造業由於退出門檻高,更容易陷入內卷和紅海競爭。中國製造業的核心優勢在於規模經濟,隨着規模效應減弱,企業需要調整策略,從依賴規模轉向注重創新和差異化,以應對全球競爭的新挑戰。對企業來說,打破內卷最乾脆俐落的方式就是形成技術壁壘,「這是一流中國企業應該做的事情」。一些中國高科技企業,如寧德時代等,憑藉領先的技術在市場取得成功就是很好的案例。
埃及開羅大學商業戰略教授拉希德指出,破解出海內卷需迴歸商業本質——通過技術創新與生態協作提升價值,而非消耗性競爭;而文化衝突的化解,則始於對差異的尊重與融合的智慧。中企若能將「中國效率」與「本土洞察」結合,便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的全球化之路。
拉希德認爲,中企想在中東紮根,需完成三重轉變:將國內供應鏈優勢轉化爲海外產業孵化能力,把「速度至上」調整爲「韌性優先」,讓中國文化中的集體主義與阿拉伯社會的部落傳統產生化學反應。
《環時》報導,近年來,中企在印尼鎳礦領域持續加碼投資。青美邦產業園是中企投資紅土鎳礦溼法冶煉企業,其最大投資方格林美集團董事長許開華受訪時表示,企業在海外拓展要注重「建圈造鏈」,通過構建產業生態圈和協同供應鏈,實現資源分享、優勢互補。
具體而言,一是加強行業聯盟與合作;二是推動綠色化、智慧化轉型,提升產業鏈附加值、擁抱國際大市場,避免陷入低價競爭;三是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土豪式出海肯定走不遠」,企業要有平衡的心態,實現取予的平衡、產能的平衡,在利用當地資源的同時,留下先進的技術和本土化人才。
許開華認爲,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創新引領,品質優先」。「引領行業進步的高端產能永遠不缺,要以創新應對內卷,捍衛價值。中企出海應摒棄單打獨鬥傳統模式,以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爲導向,以『科技+文化』柔性出海新模式,通過深度合作、共建生態,在全球化競爭中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