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銀行中期分紅超預期,微金模式成特色護城河,創新增長顯韌性
8月8日,常熟銀行率先發布了2025年半年報,拉開了A股上市銀行中報披露序幕。
上半年常熟銀行堅持聚焦主責主業,不僅小微貸款業務展示強勁韌性,創新業務也多點開花,帶動了營收和淨利潤的持續“兩位數”增長,資產質量繼續處於行業較好水平。
公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常熟銀行實現營業收入60.62億元,同比增幅10.10%;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9.69億元,同比增幅13.51%。在如此高增速下,常熟銀行的資產質量繼續保持在行業前列。截至年中,常熟銀行不良率0.76%,較年初下降0.0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高達489.53%。
這一穩定的業績和資產質量再次驗證了常熟銀行微貸業務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也爲常熟銀行創新業務多點開花和做好地方經濟發展“賦能夥伴”角色奠定了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常熟銀行不僅與客戶實現共贏,也積極與投資者共享發展的成果。今年常熟銀行首次推出中期分紅方案,高股息屬性逐漸凸顯。這也是A股上市銀行2025年第一份中期分紅方案。
常銀微金模式”增厚護城河
下沉市場優勢凸顯
最新的中報再次驗證了“常銀微金模式”業務的韌性。
多年來常熟銀行堅持以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爲目標,始終堅持“做小做散”、服務“三農兩小”的市場定位不動搖。截至2025年年中,常熟銀行1000萬元及以下貸款餘額1813.41 億元,佔總貸款之比爲72.11%;貸款戶數佔總貸款戶數的99.64%。
其中100萬(含)以下貸款在總貸款中佔比爲39.15%,100萬~1000萬(含)貸款佔比爲32.96%。戶均貸款44.08萬元。普惠小微特色明顯。
小微貸款難做已經是業內常識,不僅在於小微貸款成本高,也在於小微貸款風險難控制。然而,截至2025年上半年,常熟銀行不良率僅爲0.76%,較年初還下降0.01個百分點。拉長週期來看,常熟銀行不良貸款率長期低於1%。
業內人士表示,小微之難不在技術,而在於管理機制與體系建設,後者本質是理念與文化,難以複製。這正是常熟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和護城河。
從2009年小額貸款中心成立至今,16年來經過多輪更新迭代,常熟銀行已經形成了以“IPC技術+信貸工廠+移動平臺(MCP)”爲核心的“常銀微金模式”,通過標準化的技術流程解決了小微金融效益、規模、風險的“不可能三角”,從而實現了小微金融“高收益、低風險”的閉環。
拆解來看,常熟銀行微貸業務如今演變爲超級工廠模式運作,將非標準化的小微業務高效批量科學化運作,其核心在於以技術賦能傳統風控,同時依託村鎮銀行下沉擴大規模優勢。
2009年,常熟銀行正式從德國引入IPC 技術,通過加強對貸款人的還款意願、還貸能力和銀行內部操作風險的把控,將小微業務的非標特徵標準化;而信貸工廠模式,則是在IPC基礎上,將貸款設計和信貸流程標準化,在這一模式下,貸款開戶、申請、調查、審批、發放、貸後管理等貸款流程都可以按照類似工廠流水線進行一系列批量操作,在營銷環節便可以進行風險過濾。後端通過信貸工廠流水線的方式,以標準化流程使得貸款質量和效率得到兼顧。2012年常熟銀行又上線了MCP移動貸款平臺,大大提高小微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的同時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端前移,從而實現小微客戶“融資產品、貸款週期、貸款利息和授信模式”的全方位量身定做。
當前,“常銀微金模式”不僅成功複製到興福村鎮銀行,而且實現了向同業進行系統化輸出,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普惠金融樣本。
“常銀微金模式”的成功,形象詮釋了小微賽道是以服務爲中心而非產品,壁壘在於體系而非定價。因爲對於戶均更小的客戶,只有憑藉本土優勢獲取非標準化數據,才能以較低成本完成下沉滲透、挖掘增量市場。
除了技術體系搭建,常熟銀行小微業務的蓬勃發展背後也體現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協同發展。
如常熟銀行擁有穩定的管理團隊,公司管理層堅持傳承與創新並重,董事長、行長等核心高管均從基層成長,深耕三農領域與小微金融多年,堅持“支農支小”初心,堅持“創新、穩健、合規”的治理文化,確保戰略一致性和延續性。
此外,常熟銀行作爲農商行,其聚焦的農村市場具有較大的普惠金融增長潛力。最新中報數據顯示,常熟銀行在常熟市有109個服務網點,在江蘇有7家分行和7家直屬支行,同時在全國還有31家興福村鎮銀行編織起覆蓋六省、百縣、千鎮、萬村的普惠金融服務網。這些都爲常熟銀行做大規模和做小做散提供了助力。
2025年上半年,常熟銀行還自主研發並高效完成了丹徒、宿城、寶應、江寧村改支及宜昌村銀“四合一”等數據遷移項目的投產工作,標誌着常熟銀行在併購村鎮銀行的系統整合與數據納管能力邁上新臺階,爲後續併購整合提供了標準化、體系化的技術支撐。中報顯示,江蘇省外地區(村鎮銀行)在常熟銀行營業收入中的佔比達到16.64%。
常熟銀行上半年還進一步深耕農村市場,與常熟市委組織部聯合開展“海棠予你 燕進萬家”專項行動,聚焦存量客戶,每季度全量走訪,結合營銷中臺商機管理,分層分類、主動觸達,進一步挖掘客戶需求,從而使得2025年上半年流失貸款金額同比減少24%。
而常熟市土地上的諸多小微企業也爲常熟銀行的小微貸款業務提供了沃土。江蘇民營經濟發達,近年來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比例過半且持續提升。截至2025年3月,常熟市民營企業、個人獨資企業數量合計佔比達95.6%,註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下的企業數量佔比達89.2%。
創新業務多點破局
科創、國際業務、新媒體等新賽道持續發力
堅固的護城河和良好的資產質量,爲常熟銀行積極嘗試新型業務提供了底氣。上半年,常熟銀行在科創、新媒體、國際業務等行業的業務推進都獲得了長足發展。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常熟銀行打破過去多年依賴利息收入的固有模式,金融投資業務大幅增長,帶領常熟銀行的總資產跨越4000億元臺階。
江蘇是我國經濟最爲發達的區域之一,2024年GDP總量超13.7萬億元,同比增長5.8%,領先全國平均增速。常熟市作爲江蘇省內的經濟重鎮,2024年GDP突破3000億元,繼續穩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四位。產業結構上看,常熟市已經形成汽車及零部件、裝備製造、紡織服裝三大千億級支柱產業,並着力發展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二、三產業合計佔比不斷提高,超過95%。
近年來,常熟銀行緊扣地方產業特點,聚焦傳統產業升級,堅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爲主攻方向,爲新產業的培育、發展提供助力。
據《縣域工業經濟發展報告(2024年)》數據統計,2024年常熟市高新技術產業投資規模達到了330億元,共有983家高新技術公司,兩項數據均位列全國縣級行政區域第三。
爲了助力科技企業的發展,積極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常熟銀行基於自身小微金融的經營優勢,確立“π動力·常銀微創投”科技金融戰略,專注於服務初早期科創企業及科技人才,重點以首貸行的角色服務“首創首投”客羣。
針對初創期科技企業規模小、普遍缺乏足值抵質押物的融資痛點,常熟銀行先後推出蘇科貸、惠科貸、專精特新貸等系列信貸產品,滿足科創企業建立初期的金融需求。同時,重點調降科技創新企業貸款利率定價,加大貨幣政策工具運用,強化無還本續貸、應急轉貸資金等舉措,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例如,常熟銀行曾通過優先受理、優先調查、優先審批、優先放款“四優”服務,對蘇州某半導體有限公司實現過從調查到放款用時不到一週的超快貸款。
截至2025年年中,常熟銀行服務科技型企業超2300戶,科技類組合融資落地規模145億元,同比增長34%。
汽車零部件以及裝備製造產業作爲常熟市三大支柱產業之一,2023年規上產值就突破千億規模。近年來,在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加速集羣發展的同時,常熟市還鼓勵企業積極開拓國外市場。
爲響應國家政策,服務開放型經濟戰略大局,常熟銀行積極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以金融“活水”潤澤外貿企業,爲企業“揚帆出海”保駕護航。如常熟銀行研發並推出“常銀跨海搜”,深層次服務客戶的核心需求,運用大數據分析的工具和數據挖掘技術幫助外貿企業發現潛在客戶羣體,構建覆蓋230個經濟體的數據圖譜,實時捕捉全球貿易脈動,創設全球貿易商智能搜索矩陣,實現重點產業精準獲客。同時,打造“常銀智匯+”品牌,通過線下沙龍、視頻號、直播、活動、客戶回饋等方式多渠道宣傳,提升品牌影響力。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常熟銀行外幣貸款客戶數同比增17%,外匯活躍客戶數同比增21%。
在如今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常熟銀行也積極擁抱互聯網思維,搭建新媒體生態,通過打造企業公衆號、視頻號等多媒體運營矩陣、打造員工個人IP,全賬號全渠道粉絲數超過300萬人。其一方面通過“金融知識科普”“信貸政策解讀”等專業內容與客戶建立品牌信任感,另一方面以“本地商戶探店”“農產品溯源”等生活化場景增強用戶黏性。此外,常熟銀行在內容形式上也不斷突破傳統金融機構的嚴肅形象。例如,其與常熟市委組織部合作的“海棠鋪子”助農直播,邀請鎮長化身“帶貨主播”,將農產品銷售與地方文化傳播結合。鏈接客戶的直播與短視頻讓更多人認識了常熟農商銀行,也讓常熟銀行離客戶又近了一些。
衆所周知,服裝批發業務也是常熟市的重點產業之一。隨着電商業務的發展,常熟市作爲全國知名的直播電商聚集地,其服裝產業已與直播電商深度融合。數據顯示,目前常熟市已有2.3萬個服裝類主播賬號,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
但不同於傳統行業,直播電商行業具有“輕資產、高週轉、快發展”的特點,傳統金融產品難以滿足其融資需求。針對直播電商行業的融資痛點,常熟銀行創新推出了“直播電商貸”專屬金融產品,精準定位客羣,根據直播電商行業的經營模式,將客戶分爲備貨、流水、回款等不同類別,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方案;提供靈活便捷的辦理方式,如支持線上和線下雙渠道辦理,極大提升了客戶申請貸款的便利性。同時還提供優惠的貸款條件,最低門檻要求從業者從事直播電商行業1年以上,最高額度可達100萬元,最長期限5年,且無需抵押,放款速度快。
截至2025年6月末,常熟銀行已累計爲3500多個直播電商客戶提供超4億元的信貸支持,幫助衆多中小微電商企業擴大經營規模、提升品牌影響力。
除了信貸業務之外,常熟銀行的金融投資也獲得搶眼的增長。
今年上半年常熟銀行總資產達4012.27億元,較年初增幅9.45%。此時距離常熟銀行總資產超過3000億元的2023年中報,僅過去2年時間。而對常熟銀行總資產作出巨大貢獻的是其金融投資業務。
2025年上半年常熟銀行實現非利息淨收入14.22 億元,同比增幅57.26%。高增長得益於常熟銀行今年上半年抓住市場機會,積極開展自營理財、代理黃金保險等中間業務,同時持續開展手續費支出管理工作,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實現較好的增長。公告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1.42億元,增幅637.77%,其中手續費及佣金收入2.27億元,增幅41.91%。此外,公司圍繞市場走勢擇時開展債券等交易業務。報告期內,公司實現投資收益12.01億元,增幅30.94%。
做地方經濟發展的“賦能夥伴”
實現協同發展
常熟銀行的發展遠不止於財務指標的提升,更在於與區域經濟的深度協同——從信貸支持到提供非金融服務、政銀聯合招商、搭建特色生態平臺,常熟銀行正從單純的資金提供者,升級爲地方實體經濟發展的“賦能夥伴”與“價值共創者”,從而實現地方經濟和自身協同發展。
協同,首先體現在融資支持上。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常熟銀行的貸款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建築和租賃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貸款餘額分別佔總貸款的16.08%、6.51%、4.90%,這三個行業合計佔到了常熟銀行貸款的28%。這與江蘇以及常熟市的經濟結構十分契合。
需要注意的是,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常熟銀行這三類貸款的不良率在上半年都出現了下行,製造業貸款餘額爲404.44億元,不良率從去年年底的0.88%降低至0.81%;建築和租賃服務業不良率從去年底的0.43%降低至0.38%;批發和零售業不良率從1.13%下滑至0.9%。
上述數據再次體現了常熟銀行打破常規,解決了規模、增長和風險的“不可能三角”難題。
這是因爲,常熟銀行對於企業的服務遠遠不止貸款融資那麼簡單。而是深入當地,深入企業,與客戶共同進退,這正是常熟銀行立足下沉市場的根本原因。
如對科創企業而言,常熟銀行除了爲其提供貸款外,還爲其提供股權融資顧問、招商引資顧問、產業鏈拓展、法務及財務諮詢等非金融服務,目前已服務科技型企業超2000戶,其中超300戶已獲得創投機構的股權投資。同時常熟銀行還積極發揮自身優勢,與地方政府緊密聯動,開展政銀聯合招商,累計向地方政府推薦招商引資項目超過100個,已落地招商項目超10個,被常熟市政府命名爲“科創企業政銀聯合招商基地”。甚至常熟銀行還計劃在蘇州高新區設立蘇州科技支行,重點發展科技金融業務。
國際業務方面,常熟銀行成立海外投資中心,圍繞企業對外投資全生命週期,分階段跟進企業需求,爲其提供專業化綜合服務,助力優質企業開拓海外市場,促進對外投資與招商引資雙向互動。截至上半年,常熟銀行海外投資中心已累計服務73家企業客戶,解答業務諮詢共計180多次,撰寫30多期投資週報,服務“引進來”企業共28家。
與投資者共享發展成果
首次推出中期分紅 高股息屬性凸顯
常熟銀行不僅與客戶實現共贏,也積極與投資者共享發展的成果。
伴隨中報的披露,常熟銀行還發布了《2025年中期利潤分配方案公告》,這是A股銀行業2025年第一份中期分紅方案,也是常熟銀行首次中期分紅。
根據公告,常熟銀行每股派發現金紅利0.15元(含稅)。共計派發現金紅利4.97億元,佔2025年半年度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比例爲25.27%。這一比例較2023年和2024年的20.88%和19.77%出現了大幅提升。
從派發絕對金額來看,也有望出現大幅提升。往年公告數據顯示,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常熟銀行每年現金紅利爲0.25元(含稅)。
常熟銀行在公告中表示,本次利潤分配方案綜合考慮了股東投資回報、監管機構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及本行業務可持續發展等因素。
“常熟銀行有分紅的能力,也從來不缺乏分紅的意願。提升分紅永遠是常熟銀行的追求。”常熟銀行董秘唐志鋒在投資者交流上表示。
分紅率的提升進一步凸顯了常熟銀行的高股息屬性。
長江證券分析師馬祥雲分析稱,預計常熟銀行2025年度合計每股分紅將有所提升,假設提升至0.28元/0.30元,則對應股息率分別達到3.8%/4.0%,基於盈利預測,年度分紅比例對應提升至22%/24%(不考慮可轉債潛在攤薄影響)。
此次新增中期分紅的舉措也響應了監管關於鼓勵上市公司提升現金分紅水平、增加分紅頻次、優化分紅節奏的政策導向,提升了投資者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有助於提振投資者長期持股信心。
展望未來,憑藉獨特的模式優勢、持續的業務創新及與區域共生的深度綁定,常熟銀行在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其韌性與潛力值得期待,其“與小微企業共成長”“與投資者共分享”的故事也將繼續續寫新的篇章。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