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工不同酬成趨勢 醫學中心加薪留才
不同工不同酬成爲醫界改革新共識,醫學中心陸續響應,北榮大幅調升繁忙科別住院醫師獎勵金,臺大醫院研議進一步優化機制,新光醫院以加班費與人力獎金反映勞務負擔。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長石崇良昨天在健康臺灣論壇提到,2025年健保總額成長幅度爲歷年最高,但健保改革迫在眉睫,包含總統賴清德期盼的支付標準調整朝向「不同工不同酬」,預計優先調整急重症、產科,接着是診察費及各項手術費用等。
針對「五大皆空」科別,臺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今天對媒體說明,臺北榮總針對內、外、婦、兒、急診專科,自去年6月起已進行加薪,每名住院醫師每個月增加新臺幣6000元獎勵金,且今年4月起再加碼,增加到每個月8000元。
除了五大科別,臺北榮總也注意到,重症科部因風險高、壓力大,人力也較爲吃緊。李偉強說明,針對泌尿、骨、神外、神內、麻醉專科住院醫師,自今年4月起每人每月發放3000元。
身爲龍頭醫院的臺大醫院對於不同工不同酬制度的態度,備受外界關注,臺大醫院發言人陳彥元說,這次北榮調整幅度可能較大,但類似的分級制度早已存在於各醫療機構,臺大醫院也不例外,根據不同科別工作量的分級制度,如外科醫師工作量較大,獲得工作獎勵金高於其他科別。
陳彥元說,醫院內部確實已經在討論進一步實施「不同工不同酬」,未來目標有優化獎勵機制、拉大不同工作負荷的薪資差距等。因爲涉及層面廣,不僅有醫師、護理人員,還有其他醫療職類,必須兼顧醫院財務穩健經營,調整前須綜合評估,確保制度公平與可行性,上路時程尚未定。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因爲外科系住院醫師常要跟着進開刀房,同時還有其他業務,平均工時較內科系住院醫師更長,因此會依照勞基法給予加班費;此外若招收員額不及院內核定人數,都會再依照各科別缺人狀況提供人力不足獎金,換算下來每個月收入約可增加新臺幣2萬元以上,約佔薪資20%。
同時身爲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的洪子仁指出,除薪資調整,健保也應該改變支付標準,尤其在診察費部分,看診困難度高的小兒科,和控制穩定慢性病,兩者給付就應該要做出差異;手術方面,針對心臟外科、胸腔外科等,手術常常是4到8小時起跳,一站就是一整天、難度較高,也應增加手術技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