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工不同酬 盼總統政策兌現
兒科住院醫師近10年招收情況
賴清德總統日前在醫界面前拋出改革願景,今年牙醫錄取分數高於醫學系,醫師會招不到人,未來得做結構性調整,不同工要不同酬,否則做不同事情領一樣的給付,辛苦的科就少人走。事實上,兒科醫師招不夠是老問題,風險高、成本高,在醫院屬「弱勢科別」,卻是社會中不可獲缺的一環。沒有健康的兒童,就沒有健康臺灣,各界都在等着總統兌現支票。
兒科住院醫師招收不佳,2021年起走下坡,從接近100%一口氣掉到7成多,更在去年創下新低,招收率僅57.7%,顯見問題存在許久。少子化、人口老化衝擊之下,我國連續5年「生不如死」,出生的人比死亡的人還多,也令兒科的前景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現行論量計酬爲主的給付方式之下,醫院是看愈多病患,賺愈多錢,但兒科病患萎縮,收入減少,若再考量照顧兒童耗費的心力,更是令年輕一代卻步。醫界常舉例,爲兒童打疫苗,得花時間安撫,但政府給的錢只有100元,10年未調,可說是政府對他們的虧待。
兒科作爲弱勢科別,病患少、醫材貴、自費少、醫糾風險高,在醫院中不是賺錢主力,卻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如今許多兒科醫師受訓完就離開,選擇到基層開業,不只看兒童,還能連病患的全家一起看,醫院中能看重症孩子的醫師已不多。前衛福部長薛瑞元曾語重心長說:「我怕再過10年,重症孩子在臺灣沒有醫師可醫,必須送到國外去」,可見若不改變,未來家長們都要頭痛。
賴總統日前在各級醫院代表、藥界代表面前直言醫師會招不到人,原因在現行支付制度是論量計酬、不同工同酬,未來得做結構性調整。總統上任將滿1年,任期還有3年多,大家都在等待,就看政府如何出招,保障小朋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