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更名優先席!醫師嘆「我就說沒用」:臺灣又寫歷史紀錄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記者劉維榛攝)

記者鄺鬱庭/綜合報導

臺北捷運公司近日將車廂內的博愛座更名爲「優先席」,不料29日下午傳出逼讓座引發肢體衝突的事件。一名老婦手持多袋物品及一把直立傘,疑因不滿一名年輕人坐在優先席上,不停逼讓座,還以手中的袋子打了年輕人幾下。該名坐在優先席上的乘客則當場將老婦踹飛到對面座位上,讓老婦氣喊報警。對此,精神科醫師沈政男直呼,「我就說,博愛座改成優先席,根本沒有用!」

沈政男在臉書對「優先席」事件發表看法,「這應該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爲了博愛座,有年輕人敢把老人家一腳踹倒的畫面吧,臺灣又寫下了一項歷史紀錄。」

他首先發問,老人家爲何都要趕走坐博愛座的年輕人?他認爲是因爲幾十年,這個國家社會就是這樣教導國民,可年輕一代因爲對國家社會失望,普遍有厭世感。於是當年輕人坐在博愛座上,被代表他們眼中的既得利益者的老人家要求讓座,當然就極度不高興,不願意理會,甚至反脣相罵,或者乾脆大打出手。

接着他提到,這個國家社會興起「厭童」氛圍,但他認爲何止「厭童」,「你看新聞中那一大腳,就是臺灣社會『厭老』的表徵。幾十上百年累積的敬老傳統,只需一個世代,就敗光了。」

沈政男認爲,厭童與厭老的背後是厭世感,厭世感充塞心靈以後,只有實質利害才能打動與影響厭世的人。而厭世感之下,如果把國家社會的恨意,歸咎在違規的人身上,就會出現扭曲的正義感。他覺得最變態的就是交通檢舉達人,「這是臺灣在人類歷史上獨有的現象,其他人類羣體從來沒出現過。」

沈政男直呼,扭曲的正義感驅使一大批人往政治議題靠過去,這背後則是罪惡感,「好像不出面阻止犯錯或違規的人,就是幫兇。」他說,老人家要求年輕人讓座也是一種正義感,但不是扭曲的正義感,「而是趕不上世代變化的過時正義感。」

可政府不僅沒有協調、緩衝世代之間的矛盾,「還搧風點火,把博愛座改成了優先席,也把原來的禮讓老弱婦孺字眼刪掉,直接說請讓座給有需要的人。」沈政男便笑了一聲,「呵,什麼叫有需要?肚子痛、心情不好,也算!因爲這是年輕人的訴求。」

最後,沈政男直嘆「現在的狀況是,政府體制放任公民相爭惡鬥,只要不影響選票,我就那樣去做。」「你看,捷運博愛座改成優先席,但標牌上依然畫着老弱婦孺的圖案,於是年輕人與老人家各自解讀,各自認爲自己有理,當然就打得更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