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奴赴港IPO 品質火鍋模式能否持續複製?

中經記者 鍾楚涵 孫吉正 上海報道

近日,巴奴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奴”)披露招股資料,準備赴港上市。巴奴定位爲品質火鍋,強調產品主義,以毛肚和菌湯作爲招牌產品。截至2024年,巴奴實現營收23.07億元,實現淨利潤1.23億元。截至目前,巴奴火鍋的門店數量爲145家。

對於巴奴的赴港上市,連鎖經營專家李維華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由於巴奴通過直營模式擴張,資金需求量大,上市可解決部分資金問題。另外,成爲上市企業能提升巴奴的品牌聲譽與價值。”

赴港IPO

招股書顯示,巴奴是從河南起步的火鍋連鎖品牌,2001年,杜中兵在河南開出第一家火鍋店;2009年,巴奴進入鄭州開設首店;2012年,巴奴進入華東市場,在無錫開店;2019年,巴奴進入上海市場。在營收規模上,2022年至2024年,巴奴分別實現收入14.33億元、21.12億元、23.07億元;淨利潤分別爲-519萬元、1.02億元、1.23億元。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09億元;淨利潤0.55億元。

在門店規模上,截至目前,巴奴門店數量達145家,較2021年年末增長74.7%。巴奴方面表示,計劃於2025年、2026年及2027年分別新開設約40家、50家及60家直營門店。

對於巴奴上市的原因,餐飲行業分析師林嶽向記者表示:“主要是爲支撐其開店和擴張計劃。因其品質火鍋定位對前期投入、裝潢等成本要求較高,開店不易。”

連鎖經營產業專家、和弘諮詢總經理文志宏向記者表示:“從行業競爭看,中國餐飲頭部或規模企業大多已尋求或正在進入資本市場以增強競爭力。巴奴自身在疫情後門店持續增加,且招股書顯示其計劃未來三年再增150家門店,相當於在現有基礎上翻1倍。此擴張速度需大量資金支持,這是巴奴尋求上市的關鍵原因。”

在經營情況方面,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巴奴的整體經營利潤率分別爲15.2%、21.3%、21.5%、23.7%。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其一線城市門店經營利潤率爲20.7%,二線及以下城市門店經營利潤率爲24.5%。

對比港股上市公司海底撈,其2024年核心經營利潤率爲14.6%。在翻檯率方面,海底撈2024年平均翻檯率爲4.1次/天,2023年爲3.8次/天。

文志宏認爲:“巴奴火鍋是中國餐飲行業中一個主要聚焦區域的中等規模連鎖企業,營收和利潤表現不錯。其差異化優勢在於堅持‘產品主義’,與海底撈強調服務形成區隔,並在深耕河南市場後形成區域品牌優勢。”

林嶽指出:“巴奴的優勢在於堅持高端品質與食材,將毛肚和菌湯的核心競爭力保持得很好,並得到消費者認可。若能持續堅持此核心競爭力,將是其核心優勢。”

品質火鍋未來空間幾何?

目前,海底撈等頭部品牌都在調整價格策略,今年6月,海底撈推出“22元自助午餐”引發熱議。據其公告,2023年、2024年自營海底撈餐廳顧客人均消費分別爲99.1元、97.5元。另一港股火鍋企業呷哺呷哺2024年也曾宣佈降價。。

相對而言,巴奴的人均消費較高。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巴奴顧客人均消費分別爲147元、150元、142元、138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客單價較高背景下,巴奴大量門店並非位於一線城市。招股書顯示,巴奴在河南有53家門店,河南以外有92家門店。一線城市門店31家,二線及以下城市門店114家,佔比78.6%。巴奴認爲其擁有將“河南模式”複製至其他城市的能力,能滿足二線及以下城市顧客對優質產品的需求。

對此,文志宏指出:“巴奴客單價較高,而當前餐飲市場整體強調性價比,下沉市場消費力通常較弱,這將是其後續下沉擴張面臨的挑戰。”

林嶽表示:“文旅發展確實促進了低線城市餐飲繁榮,但這些市場競爭激烈,當地往往存在強勢地域品牌,新品牌進入將面臨當地品牌的競爭壓力。”

除此之外,巴奴也曾引發一些負面輿論。如創始人杜中兵曾因“月薪五千不要吃火鍋”的言論登上熱搜。隨後杜中兵迴應稱:“‘火鍋不是服務底層人民的’‘月薪5000塊錢就不要吃火鍋,吃些麻辣燙就好了’等等幾句話不是連在一起說的。”另如“18元五片土豆”事件,巴奴方面解釋稱該產品爲成本更高的富硒土豆。

對於未來的發展策略,巴奴方面在回覆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將)複製成功模型,持續拓展門店網絡,使公司規模穩定增長;不斷提升產品研發和創新能力,並增強供應鏈能力以提升運營效率;持續投入並深化數字化能力,提升整體運營管理水平;持續進行品牌投入,強化品牌影響力。”

林嶽指出:“火鍋行業競爭慘烈,門檻不高但打造核心競爭力不易,維持高端形象更需在食材、服務等各方面持續投入。”對於巴奴的未來,他認爲:“巴奴應考慮發展第二曲線,如推出子品牌,進入具備性價比的領域,如社區火鍋、大衆火鍋,這些品類空間巨大。同時,供應鏈建設及高品質食材的供應與把控也至關重要。”

(編輯:劉旺 審覈:孫吉正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