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海外市場進入實用主義時代:從技術崇拜到價值兌現

(原標題:AI海外市場進入實用主義時代:從技術崇拜到價值兌現)

自OpenAI掀起生成式AI浪潮以來,AI產品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範圍內蔓延開來——從大模型平臺到垂類應用,從內容生成到操作執行,AI正在成爲企業流程和個人效率中的“默認選項”。在最初的模型震撼之後,市場情緒迅速冷卻,用戶不再滿足於功能演示,而是開始追問:它到底能做什麼?是否真正有用?這一認知轉變,標誌着AI全球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正從技術崇拜轉向實用主義價值兌現。面對用戶心智的變化,不少AI公司開始調整策略,從炫技走向落地,從參數比拼回歸場景解決,而這一變化也爲中國AI品牌的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切入點——真正靠“好用”贏市場的時代已經到來。

本土巨頭轉向實用主義:從模型大秀到產品小切口

美國AI巨頭們紛紛做出戰略調整:

1、OpenAI 將重心從通用大模型拓展到企業級服務,其GPT-4o強調對具體場景的適配能力,並開始提供定製化接口,推動GPT嵌入辦公流程。

2、Google 強化Gemini與Workspace的集成,從會議紀要到文檔寫作、郵件處理,推動其轉化爲“效率引擎”。

3、Meta 拋棄了以模型參數爲主導的“軍備競賽”,轉而突出Llama模型的低資源適配能力,並在Instagram、Facebook中融入AI創作工具,直接觸達創作者。

4、Anthropic 則以Claude爲載體,在高風險行業(如金融、醫療、法律)構建信任,通過強調“準確性、安全性、合規性”實現商業突破。

5、Humane的Ai Pin 在首發後收到用戶的真實反饋,也從技術創新迴歸到“可用性優化”,更強調實用體驗與交互效率。

中國AI產品的實用化突圍:從炫技出海到融入美式場景

DeepSeek和Manus正在重新定義中國AI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存在方式。前者以極致開放、開發者友好和商業可部署的姿態,迅速獲得北美工程社區的信任;後者則通過“能執行任務”的智能體邏輯,跳過AI助手的中間層,直接成爲工作場景中的自動化執行者。他們共同說明一個趨勢:中國AI產品不再強調模型能力的炫技輸出,而是將焦點聚焦於“實際能解決什麼問題”。2024年9月AIGCRank數據顯示,入榜的中國出海AI產品最低月訪問量已突破110萬,實用型AI工具在美國市場呈現出全面上升趨勢。Kling AI(快手旗下)以1,667萬月訪問量位居第一,其成功秘訣在於提供完整創作鏈條服務,極大降低了內容創作者的技術門檻與工作複雜度;Fotor、Cutout Pro、PicWish等圖像處理工具長期保持穩定增長,靠的是“拿來即用”的產品邏輯;教育類AI如GauthMath更以46.59%的爆發增長證明,在高頻剛需場景中,AI的價值最容易被用戶感知與接受。視頻生成工具Vidu AI與虛擬角色平臺CrushOn.AI也進入高速增長通道,進一步印證“創作型AI”正在成爲美國市場的下一個引爆點。

在AI市場從“參數競賽”轉向“應用驅動”的大趨勢下,如何將好產品講清楚、傳出去、引發使用,也成爲另一道門檻。作爲科技品牌在美國落地營銷的先鋒,HashMatrix以貼合美國本土的事件營銷和KOL網絡爲兩大武器,推動AI產品從“產品頁”走向“社交對話”。在CEO 帶領下,HashMatrix善於在不同圈層中找到情緒錨點和表達路徑,完成一次次“冷啓動到熱口碑”的爆發。哈希增長CEO吳乙嘉指出:“AI產品越來越像消費品,不是你技術多強,而是你能否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使用動機,形成真實分享。” 在HashMatrix操盤下,不少中國AI產品跳過了“堆技術說服”的階段,直接進入“使用者主動傳播”階段。從Twitter話題到YouTube開箱,再到TikTok視頻挑戰,AI產品不再只是工具,而是被情緒驅動的文化符號。

落地價值爲王:美國AI市場的未來三大趨勢

隨着用戶心智日益成熟,美國AI市場未來將呈現以下三大方向:

1、“深度集成”優於“全新入口”

2、AI成功與否的關鍵將是能否無縫嵌入現有工作流,而非迫使用戶改變行爲習慣。衡量標準轉向“價值輸出”

3、從參數指標轉向效率提升、成本節約、用戶滿意度等實用指標,AI必須被看作ROI的驅動器。差異化比拼“場景適配力”

在AI走向“普適工具化”的進程中,誰能最先讓產品“用得上、願意用、持續用”,誰就能率先跑通商業閉環、打贏全球市場。未來的競爭,不再是拼API調用量和參數表,而是拼誰更懂場景、誰更會講故事、誰能真正讓用戶開口說出“這個AI真幫了我”。而這場產品實用主義的轉向,或許正是中國AI品牌實現全球化破局的歷史機遇。隨着中國AI力量持續涌入北美,“產品落地 + 場景對話 + 用戶自傳播”的組合打法正成爲主流。真正的出海,不是走出去,而是融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