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視角-MBR技術讓企業用水進入自主時代

在電子與半導體等高科技製造業中,用水的質與量已成爲左右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圖/本報資料照片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驅動產業發展最基本卻最關鍵的資源。對企業而言,水不只是生產中的「耗材」,而是與營運成本、產能穩定與永續治理緊密交織的策略資源。尤其在電子與半導體等高科技製造業中,用水的質與量已成爲左右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在營運成本結構中,「水」往往被低估,卻深具影響力。企業每天用水動輒數百至上千噸,除了水費支出,更需面對高額的排放處理成本。以常見估算爲例,每噸進水約需新臺幣12至15元,而未經回收的廢水處理費用則可能超過每噸30元。若能有效回收再利用,將大幅減少廢水產出,不僅節省成本,更能降低營運風險。

這正是爲什麼愈來愈多企業導入薄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作爲核心解方。MBR結合生物處理與膜過濾,可有效處理高濃度製程廢水,轉化爲可重複使用的製程水,提升水資源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這項系統已成爲推進水資源再利用的基礎平臺,協助企業強化水的自主使用能力。

現今的MBR技術,已結合AI演算法與感測器網絡,能即時監測水質與排放變化,並透過自動化調整參數,提升運作穩定性。搭配「菌種馴養」機制,更能針對特定產業廢水特性,強化處理效率與系統彈性。在日常條件下,MBR系統可穩定達到90%的水回收率,大幅降低廢水處理支出,並於乾旱、限水、或突發情境下,提供企業穩定的再生用水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投資機構亦已將水資源管理納入ESG評等關鍵構面。Fitch Ratings明確指出,對於半導體、顯示器、電池等高用水製造業,投資人正關注企業是否具備自主用水能力、水回收率及風險應變機制。對企業而言,水的管理方式不再僅是環保訴求,更直接影響資本市場對其風險控管與永續治理的評價。

目前臺灣已有已有多家來自大型半導體業、化學業、科技業、鋼鐵業、造紙業、及食品業等導入MBR系統,並以高度客製化的方式設計水處理架構。這些系統不僅強化水的重複使用率,也讓廢水不再只是排放負擔,而是成爲可轉化爲經濟效益的資源。

在營運韌性與ESG要求日益升高的當下,MBR系統已從末端處理設備,進化爲企業資源策略的核心工具。它不僅是符合法規的設施,更是強化氣候韌性、控制營運成本與展現社會責任的實質解方。

例如,在限水或用水高峰期間,具備MBR系統的廠區,能在不依賴外部水源的情況下,持續供應高品質製程用水,避免產線受阻、訂單延誤等高昂代價。這樣的系統也可大幅降低突發排放處理費用與異常應變人力,直接反映於年度營運成本的穩定與風險控管指標中。

換個角度來看,這不僅是環保投資,更是一項會反映在財報與營運穩定性的資本決策。以一座日用水量1,000噸的高科技廠房爲例,若透過MBR回收再利用達90%,每年可減少超過3萬噸廢水排放與數百萬元以上的水處理費用。這不只是降低水費或處理費,更是換得生產不中斷、法規零糾紛、投資人高度認同的經營成果。未來,唯有從被動應對走向主動管理,企業才能真正掌握水資源、掌握營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