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傳》:從“心術”到“道義”
來源:光明網
作者:李春利
被觀衆期待已久的《藏海傳》終於在央視和優酷視頻同步播出了。精緻的妝造還原,深邃的國風暈染,厚重且富有靈魂的音樂敘事,烘托出一個復仇者的決心和勇氣,對劇中人物情感外化的氛圍營造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謂大片感拉滿。而對深刻人性的揭示依然是這部作品最打動人心的書寫。雖是古裝傳奇,卻承載着思想的銳度和生活的廣度,不但承襲着鄭曉龍導演一以貫之的現實主義表達手法,也注入了青年導演曹譯文的先鋒氣質和更加國際化的視角,加上演員們收放自如的傾情演繹,讓該劇不負衆望,不僅在人氣值指數上不斷飆升,也讓這部劇能被迪士尼收購,爲國劇出海再添佳話。
在短劇追求爽感“現世報”的快節奏下,長劇份額被嚴重擠壓。觀衆的耐心需要用優質劇情的高品質和關乎自我的“代入感”支撐,《藏海傳》做到了!該劇既有“爽文”的慣用元素:“懸疑、傳奇、情感、復仇……”,又加入了“成長和蛻變”的大主題。從兒時的稚奴親眼目睹14口家人被奸賊所害,慘遭滅門之災開始故事線,讓仇恨的種子深埋於他的內心。而接下來,父親友人,也是他的恩公爲助他復仇所進行的“魔鬼訓練營計劃”,看似是在一個封閉空間用幾乎殘酷的方式打造完成,其實是將濃縮的社會密集給予了一個從未涉世的孩子和追劇的觀衆們。劇中,幾位師傅分別教授稚奴“堪輿、縱橫之術、男女之事”,有建築構造,易經玄學,千古名篇,亦有爲人處世之道,混跡天涯之本,而這其中最難過的不是“情色誘惑”,而是“真情”難拒。這樣的“智商”“情商”“財商”課,是涉世小白必讀,也是一部象牙塔裡的處事哲學。
人生常常沒有準備好了的出發。稚奴並未出師,就被推向了鬥爭的旋渦,而所學能否皆所用?過關斬將,一路降妖打怪的“一場場考試”都在驗證他第一課堂的成績。觀星象是他父親所授,而堪輿、縱橫之術,更是他十年集成。這就能解釋他如何斷定必有大雨,如何讓“貴妃顯靈”,這些“術”不是巫術,卻是科學,有着偶然中的必然。而“調虎離山”,“將計就計”“瞞天過海”“借刀殺人”“隔岸觀火”“暗度陳倉”等等計謀也在36計中能一一對應。稚奴易容改名,修煉身性,從而成就了傳奇“藏海”。
從執意要習武弄槍去復仇的倔強小孩,到加速學習各路“術業”的超能才俊,稚奴逐漸參悟師傅所言,“術亦可殺敵”。“處事之術”是最難的世俗課題,也是人人要面對的江湖。在具有中國傳統俠義精神的劇集風格中,由“倚劍行走天下”到“堪輿縱橫之術”,不僅是由武到文的轉變,也是由外向內的蛻變。手無縛雞之力的稚奴成長爲一個內心強大、意志堅定,並在仇家紮根,用謀略除掉一個個“該死”的貪官,最終取得仇家信任,達成所願,這樣的戲劇張力,讓人想到中國古代復仇故事的巔峰之作,也是第一部流傳於西方的中國傳統戲劇——《趙氏孤兒》。與之不同的是,《藏海傳》不僅止於復仇,更讓稚奴從深諳“心術”到走上“大道”,從個人恩怨轉化爲家國情懷、民族大義。
劇中的“道義”不是口中之快,不是被仰望的神龕,而是從稚奴成爲藏海的人格昇華。在看到官府之上,各色官僚以“道義”之名行苟且之事,假“道義”之名謀一己之私,民不聊生,百姓疾苦時,藏海的內心充滿痛楚。他隱忍多年,只爲復仇的個人英雄色彩被覺醒的“大義”震醒。最終,他放下個人執念,從單純復仇轉而出手救世,這使他的人物弧光更加亮眼。他依然牢記家仇,但不再爲其所束縛,他打開了人生格局,爲萬千個曾經的稚奴復仇,承擔起終結更大悲劇的使命。
劇中的明星演員們都具有超強影響力,但在該劇中,他們紛紛褪去各自光環,讓觀衆深深記住了角色。懷揣深仇大恨隱忍多年的藏海,喜怒不能形於色,他牢牢記住了師傅教會,“臉人人可見,心卻不能,仇恨不能寫在臉上!”所以,藏海堅定的眼神,秀拔的背影,甚至拆除榫卯、修繕屋頂的手都在做戲。“形神並存”,微表情要藏着大心機,這樣的表演於演員的確是個挑戰,這也是偶像演員向實力派藝術家進階的又一級臺階。如果演技也屬“術業”,那藝術家便是“得道”之人,這部大劇是演員們的一次歷練,也是一次成長與蛻變。
(作者系光明日報文藝部編務統籌、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