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爆發”到“價值兌現”,AI產業進入加速落地新階段

近日,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5)在上海如期舉行,成爲新一輪科技競賽的風向標。來自全球的頂尖AI企業、研究機構和創業先鋒匯聚一堂,從大模型、智能體到具身智能與AI終端設備,密集發佈的創新成果不僅預示着新一輪產業躍遷的路徑,也標誌着AI行業從“模型爆發期”邁向“場景兌現期”。

其中,宇樹科技作爲國內人形機器人代表企業,在本次大會上重磅發佈新一代具身智能機器人Go2 Pro Max,同時推出支持GPT推理的自研動作生成框架uBody,並宣佈其創始人榮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稱號,其智能機器人核心算法、自主學習與仿生結構設計等方面處於國內前沿。

宇樹科技展示的全場景適配機器人解決方案,標誌着具身智能從“實驗室成果”向“工程落地”邁出關鍵一步,爲AI產業發展打開“AI+實體交互”新通路。

國產化進程加速,算力與模型雙線演進構建AI新底座

7月31日,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推動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加快普及”,並首次提出“形成以創新帶應用、以應用促創新”的良性循環機制。

華龍證券認爲,在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國產算力和大模型能力雙雙提升。以國產大模型爲支撐,我國Agent商業化落地有望進一步加速。

結合上海市6億元算力券、3億元模型券與1億元語料券等地方扶持政策,行業正迎來政策、資金、算力、生態四位一體的全要素驅動期。

具身智能成爲AI商業化關鍵突破口,人形機器人加速量產路徑

2025年中,隨着AI從認知智能邁入“感知+執行”的多模態階段,具身智能正在成爲產業技術迭代與商業價值兌現的關鍵焦點。與傳統軟件智能不同,具身智能強調模型與物理世界的深度交互——藉助傳感器、驅動器與物理結構,使AI“真正理解世界、操控世界”,從而推動AI從“懂語言”走向“能行動”。多家券商認爲,2025年將是人形機器人工程化元年。

宇樹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首席技術官王興興表示,人形機器人行業增長非常快,“我個人感覺今年上半年全國智能機器人行業平均增速可達50%到100%”。在他看來,去年起,每天至少有一款新的機器人發佈,行業落地的推動速度以及出貨量的節奏都非常快。

上海證券稱,近期國內外產業端迎來密集催化,產業潮起入局者明顯增多,國內華爲、字節、比亞迪、小米、廣汽、螞蟻等車企、科技廠商紛紛加碼具身智能,海外特斯拉、1X、Figure AI等加速商業化量產步伐。目前,人形機器人產業鏈進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階段。人形機器人進入工業場景,已經成爲國內外確定性較高的應用趨勢,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可期。

7月31日,國際數據公司(IDC)發佈的最新預測顯示,到2029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000億美元,中國市場將獨佔“半壁江山”,成爲全球增長的絕對主引擎。據悉,2024年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出貨量已超過10萬臺,其中中國廠商貢獻了高達84.7%的出貨份額,展現出技術能力、製造能力與落地效率的全方位領先。擎朗智能、普渡機器人、高仙機器人、雲跡科技等企業正快速走向全球第一梯隊。

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不再只是技術演示舞臺上的“明星”,而是產業鏈各環節逐步成熟後的確定性落點。

億歐智庫表示,未來,基礎資源突破支撐技術生態進化,開源與工程能力降低場景應用門檻,垂直場景數據將反哺算法優化。此三重架構的持續螺旋上升,將推動中國AI從“技術可用”邁向“產業好用”,最終成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李華/實習生張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