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防詐凍結帳戶 掀「金融誤傷潮」

金融機構AI防詐,卻有愈來愈多民衆帳戶遭「誤傷」凍結,警方警告,風險控管若過嚴,恐造成反效果。記者林伯東/攝影

臺灣詐騙猖獗,金融機構全面升級防詐系統,導入人工智慧(AI)偵測防詐、凍結可疑帳戶,愈來愈多民衆明明未涉詐騙,帳戶卻遭無預警鎖定、凍結,提款、轉帳全受限。警方警告,銀行風險控管標準若過度嚴苛,經濟弱勢者恐面臨被迫借高利貸、甚至淪落詐團陷阱的惡性循環。

銀行AI風控系統對頻繁小額轉帳、久未使用帳戶突然活絡或餘額異常等,即列監控名單,甚至「預防性凍結」帳戶,導致不少帳戶被誤鎖。

近來不少民衆集結成立「凍帳自救會」網路社團,從個人戶、公司戶或薪轉戶都難倖免。民衆無奈的是,銀行往往要求用戶舉證金流來源,若說明是生活開銷、股票交割、廠商付款等用途,多半不接受。

單親爸遭凍結 房租付不出來

四十五歲蔡姓男子是單親爸爸,靠外送及打零工維生,每日或每週有多筆小額款項入帳。今年一月帳戶被銀行標註爲「疑似人頭帳戶」遭凍結,提款、轉帳功能全停,生活陷入停擺。銀行告知解鎖需二至三週,「那段時間我完全沒現金,房租都付不出來。」走投無路之下,他撥打工地牆上「無壓力借款」電話,發現是高利貸,「利息七天一計,一個月下來月息高達百分之十二。」他像掉進世界末日,最後靠親友湊錢才度過難關。

解鎖要看金流 民衆批不合理

宋姓男子四月在網路控訴銀行帳戶遭鎖,銀行指他的帳戶四月出現六筆不到三千元的匯款,三月更有廿六筆類似交易,總額不到五萬元。宋男說,那些都是朋友聚餐分攤、社團活動贊助等小額往來,但銀行僅說「不滿意可銷戶,否則須提供所有金流來源證明。」讓他怒批完全不合理,銀行等於把所有風險與責任轉嫁給用戶。

另一名網友也指長輩爲領取重陽敬老禮金到郵局開戶,卻因今年十月尚未動用存款而遭郵局凍結帳戶。詢問後得知,帳戶若半年無使用紀錄就會被凍結,「敬老禮金一年只發一次,長輩又不會網銀操作,竟被懷疑成詐團,這不是擾民嗎?」

十月有網友在銀行目睹一名婦人哭喊「我只是轉給兒子學費,怎麼帳戶突然被鎖?提款機也不能用了!」行員僅迴應「系統偵測到異常金流,須等待內部審查。」那一刻才意識到,「銀行帳戶凍結潮」真的蔓延全臺。

張先生友人的親戚過世,銀行留下約五百萬元,帳戶也被莫名凍結,導致家屬繳醫藥費、喪葬費都領不到,最後只好四處借錢週轉,八個月後帳戶才解凍。

數位弱勢長者 易觸異常警示

負責打詐的警官指出,外送員、網拍個體戶、短租業者等族羣影響最大,他們的金流特徵是「快進快出、多筆小額」,恰巧落入AI判定的警示範圍。許多長者是數位弱勢,平時依賴櫃檯服務,當有繼承、賣房或子女匯孝親費等突發的大額款項進出,極易觸發異常警示。

警官示警,當銀行防詐及風控過度嚴苛,有資金需求的邊緣族羣會被迫轉向地下金融借貸交易,反而可能助長地下匯兌、高利貸市場,讓無辜民衆陷入更高風險,反而替詐團創造更多洗錢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