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反詐防誤傷
近日,浙江紹興的小陳在二手平臺出售奢侈品手錶後銀行卡被凍結,原因是交易款涉及詐騙案件,引發關注。這不是偶然情況,此前深圳的楊女士因交易糾紛被誤列爲網上逃犯、某地花店按顧客要求用人民幣做花束意外捲入洗錢風波……這些事件大多是相關部門爲遏制詐騙活動對部分賬戶或個人採取了限制性措施,卻發生了誤傷。這從不同側面反映出需保持好反詐騙與維護公民權益之間的平衡。
當下,詐騙手段層出不窮,給社會秩序和公民權益帶來威脅。電信網絡詐騙中的“殺豬盤”、仿冒官方通知等套路,讓衆多受騙者錢財瞬間被轉走。有關部門加大打擊力度,無疑是維護社會穩定與保障公共安全的必然之舉。強有力的執法手段能對詐騙分子形成威懾,阻斷他們隱匿蹤跡、轉移贓款的路徑,遏制犯罪行爲蔓延。像凍結涉案賬戶等措施,有其正當性基礎。
然而,在實際執法過程中,部分措施在精細化考量上存在不足。爲及時追查贓款去向,有關部門有時會對相關賬戶採取“一刀切”式的凍結方式。這種做法的出發點固然沒錯,但可能給公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帶來影響,如資金週轉困難、正常商業往來受阻等。如何在有效防範風險、打擊犯罪的同時,切實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影響,成爲擺在監管部門面前的重要課題,考驗其政策制定智慧與執行能力。
從具體操作層面來看,精準施策、分類管理是提升執法效能、減少誤傷的關鍵。應科學合理地區分低風險賬戶與高風險賬戶,充分考慮措施的必要性與適度性,儘量減少對相關人員與賬戶的影響。比如,對於交易頻繁、資金流動大但無異常交易記錄的賬戶,可適當降低監控頻率;對於新註冊賬戶、短時間內出現大額異常交易的賬戶,則需重點監控。相關部門還應完善暢通申訴救濟渠道,及時受理並處理羣衆的異議和申訴。
與此同時,公民也應承擔起相應義務。面對相關部門對電詐活動的打擊,公民要積極做好配合。遇到“誤傷”時,也要積極反映,通過此前留存的交易憑證等,維護自身權益。
反詐騙是一場需要多方協同的持久戰,有關部門要不斷完善制度設計,提升執法精細化水平,在打擊犯罪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公民權益的影響。用心權衡、精準發力,方能築牢反詐防線,守護公民權益,讓經濟社會在安全有序中健康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 苑)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