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不只靠藥治 耕莘醫院「每日腦點心」讓病人找回專注與笑容

耕莘醫院院長鄒繼羣(左2)說,爲照顧阿茲海默症患者,該院也與中研院合作,讓阿茲海默症治療不僅侷限於藥物層面,更需從認知訓練與社會參與着手,建立全方位的照護模式。左起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李佳頴、耕莘醫院院長鄒繼羣、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高淑真、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議謙、周老先生及女兒。記者沈能元/攝影

臺灣今年邁入高齡化社會,全國失智人口已突破35萬人,其中6成是阿茲海默症患者。耕莘醫院長鄒繼羣說,爲照顧阿茲海默症患者,醫院建立從社區發現、診斷到治療追蹤的一條龍照護流程,並結合個管師與長照資源,協助家庭共度照護歷程;該院也與中研院合作,讓阿茲海默症治療不僅侷限於藥物層面,更需從認知訓練與社會參與着手,建立全方位的照護模式。

鄒繼羣表示,失智長者可能有種種脫序行爲,有時比重症、失能者更難照顧,讓家人、照顧團隊承受很大的壓力,因此,耕莘醫院於2021年與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合作進行語言標記研究,累積了豐富的影像與生物標記判讀經驗,包括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PET)與磁振造影(MRI)等,這些臨牀研究基礎,讓團隊能在藥物方面給予更精準的治療。

如今,阿茲海默症治療不僅侷限於藥物層面,更需要從認知訓練與社會參與着手,建立全方位的照護模式。鄒繼羣說,耕莘團隊與中研院合作進行藥物及非藥物治療,讓病人治療時間不留白,每次回院施打新藥的同時,也能進行「每日腦點心」認知訓練,幫助患者維持專注力與記憶力。

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高淑真說,天主教耕莘醫院與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的跨領域合作,是地方醫療與國家級科研結合的典範。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挑戰,失智症已成爲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此次創新整合模式,正是推動長照3.0、打造失智友善社區的重要一步。

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議謙說,失智患者中約有6成是由阿茲海默症引起,阿茲海默症與類澱粉蛋白異常在腦中堆積有關,單株抗體藥物臨牀與真實世界數據顯示能夠延緩病程,於2023年在美國上市,今年3月在臺灣通過覈准,適用對象爲早期輕度失智。而醫療團隊也結合新北市衛生局「社會處方箋」計劃,依患者興趣推薦社區活動,讓治療更具互動與延續性。

耕莘醫院失智症團隊攜手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開發「每日腦點心」APP,將新藥治療與遊戲化認知訓練結合,讓患者邊治療邊健腦。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李佳頴說,「每日腦點心」以失智常退化的腦區爲基礎設計14款簡易遊戲,涵蓋注意力、執行功能、工作記憶、數學、視覺空間、語言等認知面向,每次訓練僅需2分鐘。

李佳頴形容,「大腦神經連結就像山路,常走就不會長草。」APP可即時記錄訓練數據,讓醫療團隊與家屬清楚觀察用藥前後變化,如同「大腦的血壓計」,成爲評估新藥療效的重要輔助工具。以叫色作業(Stroop task)爲例,需依序識別出念出星星、文字的顏色,訓練大腦額葉的衝突控制和執行功能。

APP同時引入「腦齡」與「常模比較」兩大指標,讓使用者可即時瞭解自己的表現相對於同齡羣體的水準,將抽象的認知狀態轉化爲具體數據。未來這些「腦齡」資料更可望與MRI影像、血液生物標誌及AI語言分析結果比對,持續優化治療追蹤。

84歲的周老先生約4至5年前被診斷爲輕度認知障礙(MCI)。由於周老先生的妻子曾罹患重度失智,家屬深知病程惡化的無力與煎熬,因此格外積極,也與耕莘醫院神經內科團隊建立起長期信任。劉議謙說,早在2、3年前國外已有單株抗體藥物問世,醫療團隊便與家屬共同討論,爲周老先生進行腦中類澱粉蛋白沉積檢測,建立長期追蹤資料,讓病情變化第一時間無縫接軌新藥治療。

女兒周小姐說,爸爸很自豪,因爲醫師說他狀況好才能用新藥,她分享,每次陪父親到醫院治療,團隊人員就會親切地協助父親拿出手機,引導他玩遊戲並給予鼓勵、互動,更重要的是,過去家人之間只能感覺爸爸的狀況,但現在透過「每日腦點心」的評估,有機會看到更精細數據變化,知道他在哪些方面進步了,這對家屬而言是相當大的支持。

周小姐說,因爲有「每日腦點心」APP的數據追蹤與醫療團隊的陪伴,父親並不抗拒回診,2周1次的治療節奏反而讓全家更安心,也讓病情追蹤更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