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熱議 臺日韓科學家齊聚盤點治療趨勢

圖左起:日本QST Dr. Taiga Yamaya、日本QST Dr. Makoto Higuchi、長典生技執行長Dr. Lu-Yi Lu、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徐榮隆理事長、安立璽榮生醫陳泓愷執行長、衛生福利部呂建德次長、立法委員王正旭醫師、長期照顧司吳希文副司長、日本衛採製藥Dr. Yukio Ishikawa、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林世嘉執行長、臺灣新旭生醫張明奎執行長。圖/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提供

由衛福部指導、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辦理的「阿茲海默症國際論壇」,25日在亞洲生技大展舉行。來自臺灣、日本與韓國的產官學界專家,共同探討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創新治療與國家政策趨勢,並介紹新一代診斷技術與療法的最新進展。

衛福部次長呂建德於致詞時表示,臺灣2024年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已達約8%,隨着超高齡社會浪潮,未來更可能面對「輕度失智照顧重度失智」的挑戰,爲社會、家庭、個人帶來沉重負擔,臺灣是亞洲第2、全球第13個建立國家級失智症計劃的國家,政府已經注意到早期篩檢重要性,將導入過往C肝防治經驗,找出未被診斷、需要接受治療的患者。

新旭生醫(APN LifeSciences)創辦人張明奎指出,目前診斷技術的發展正在爲對抗失智症帶來曙光,如Tau蛋白沉積模式預計在未來將成爲診斷進行性核上性麻痹(PSP)與阿茲海默症的黃金標準,未來方向則在於結合AI、基因組學、生物標記等,提供客製化的精準醫療。而透過輕量化、便攜、可在各種環境中部署的檢測技術,將能有助於在基層、偏鄉的失智症早篩。

安立璽榮生醫(Elixiron Immunotherapeutic)執行長陳泓愷表示,該公司Enrupatinib(EI-1071),是針對小膠質細胞的CSF1R抑制劑,可減少神經損傷,減少Amyloid beta蛋白對患者的負荷,更獲得比爾蓋茲創立之Global Neurodegeneration Proteomics Consortium肯定,目前已進入臨牀二期。

日本衛採製藥(Eisai)的Dr. Yukio Ishikawa則介紹新藥lecanemab,是全球首個正式覈准可減緩認知退化的療法。

長期照顧司副司長吳希文則介紹「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指出我國已將失智症視爲公共衛生優先挑戰,將聚焦以社區和家庭爲中心,提升篩檢、促進照顧者能力與民衆認知,以達成2025年「777」目標(70%診斷與照顧率、70%家庭照顧者獲支持、7%民衆具正確認知)。

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強調,失智症正在成爲臺灣社會的嚴峻挑戰,預估至2041年,每10位長者中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目前每年的照護成本更已突破新臺幣3,400億元,急需更有效率的早期診斷治療的策略與藥物。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理事長徐榮隆教授指出,阿茲海默症佔全球所有失智症的比例超過一半、佔臺灣失智症比例約57%;而透過正子攝影(PET)技術,瞭解關鍵指標如Tau蛋白或Amyloid beta蛋白的沉積模式,來辨識病理變化,將能爲早期診斷與治療提供契機。

國際廠商方面,日本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QST)的Dr. Makoto Higuchi和Dr. Taiga Yamaya介紹了最新的Tau蛋白與α-synuclein PET影像探針、以及頭戴式腦部PET掃描儀的研發情形;韓國Illimis Therapeutics的Dr. Sanghoon Park則分享該公司GAIA平臺,可溫和地清除類澱粉蛋白,並降低傳統抗體療法的常見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