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治療不只藥物 耕莘推「整合模式」玩遊戲兼健腦

▲耕莘醫院打造「藥物治療+遊戲化認知訓練」整合治療模式。(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全臺失智人口突破35萬人,衛福部已覈准兩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新藥且已經有患者開始使用,不過相關治療不僅侷限於藥物層面,更需要從認知訓練與社會參與着手,耕莘醫院失智症團隊攜手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開發「每日腦點心」APP,將新藥治療與遊戲化認知訓練結合,讓患者邊治療邊健腦。

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議謙指出,過去醫界雖早已瞭解阿茲海默症的病理機轉,但長期缺乏能改變疾病進程的治療方式,直到近年能清除「類澱粉蛋白」的單株抗體藥物問世,並於今年3月獲衛福部覈准,才真正迎來改變的契機,臨牀試驗及真實世界數據均顯示,新藥能有效減緩疾病惡化,讓病人維持生活自理能力,病人與家屬滿意度達七成以上。

劉議謙表示,耕莘醫院早在2021年便與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合作進行語言標記研究,累積了豐富的影像與生物標記判讀經驗,包括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PET)與磁振造影(MRI)等,這些臨牀研究基礎,讓團隊能在新藥問世後快速導入藥物評估與追蹤機制,縮短診斷與治療落差,讓病人更早受惠。

耕莘醫院失智症團隊攜手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開發「每日腦點心」APP,將新藥治療與遊戲化認知訓練結合,讓患者邊治療邊健腦。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李佳頴表示,「每日腦點心」以失智常退化的腦區爲基礎設計14款簡易遊戲,涵蓋注意力、執行功能、工作記憶、數學、視覺空間、語言等認知面向,每次訓練僅需2分鐘。

「大腦神經連結就像山路,常走就不會長草。」李佳頴說,APP可即時記錄訓練數據,讓醫療團隊與家屬清楚觀察用藥前後變化,如同「大腦的血壓計」,成爲評估新藥療效的重要輔助工具。

APP同時引入「腦齡」與「常模比較」兩大指標,讓使用者可即時瞭解自己的表現相對於同齡羣體的水準,將抽象的認知狀態轉化爲具體數據。未來這些「腦齡」資料更可望與MRI影像、血液生物標誌及AI語言分析結果比對,持續優化治療追蹤。

84歲的周老先生就是一例,他約4至5年前被診斷爲輕度認知障礙(MCI),由於周老先生的妻子曾罹患重度失智,家屬深知病程惡化的無力與煎熬,因此格外積極。

女兒周小姐分享,每次陪父親到醫院治療,團隊人員就會親切地協助父親拿出手機,引導他玩遊戲並給予鼓勵、互動,更重要的是,過去家人之間只能感覺爸爸的狀況,但現在透過「每日腦點心」的評估,有機會看到更精細數據變化,知道他在哪些方面進步了,這對家屬而言是相當大的支持。

劉議謙指出,早在兩、三年前國外已有單株抗體藥物問世,醫療團隊便與家屬共同討論、超前部署,爲周老先生進行腦中類澱粉蛋白沉積檢測,並建立長期追蹤資料。這樣的準備,讓病情變化時能第一時間無縫接軌新藥治療,爲家庭抓住了延緩惡化的黃金機會。周小姐也笑稱「爸爸很自豪,因爲醫師說他狀況好才能用新藥!」

周小姐也補充,因爲有「每日腦點心」APP的數據追蹤與醫療團隊的陪伴,父親並不抗拒回診,兩週一次的治療節奏反而讓全家更安心,也讓病情追蹤更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