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大罷免》 BBC揭「關鍵變數」決定全臺最終命運

國民黨25日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不同意罷免」選前之夜造勢活動,現場人山人海。(杜宜諳攝)

臺灣正面臨史上最大規模的立委罷免行動,國際媒體高度關注這場被稱爲「大罷免」(Great Recall)的政治風暴。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場罷免行動已被視爲臺灣政治版圖重新洗牌的關鍵時刻。

「大罷免」起源於2024年1月總統與立委選舉之後。雖然選民選出民進黨的賴清德擔任總統,但立法院卻由國民黨、民衆黨與無黨籍在野勢力掌控。在野陣營隨後聯手杯葛民進黨法案,推動爭議性立法,引發支持者不滿。

5月間,抗議行動演變爲「青鳥運動」,數千人走上街頭,質疑在野立委與中國過從甚密,質疑其在立法院推動北京議程,國民黨否認相關指控,但去年部分黨籍立委訪中並與中共高層會面的畫面,令外界疑慮加深。

目前已有31位立委的罷免案獲得足夠初步連署得以進入最終投票階段,全部爲國民黨籍。若其中足夠席次遭罷免,民進黨可能有機會重新取得國會多數,顛覆原有權力分佈。

國民黨與其盟友則發動反制行動,不僅發起對民進黨立委的罷免連署,也在各地舉辦反罷免集會,指控「大罷免」與「青鳥運動」實爲民進黨策劃,意圖推翻合法選舉結果,奪回立法院主導權。

民進黨最初刻意與罷免運動保持距離,但總統賴清德最終公開表態支持,強調民進黨「必須與人民力量站在一起」,並要求黨內系統協助罷免行動,「以保衛國家」。

BBC指出,這場政治對決已引發臺灣社會高度分裂,街頭大型集會與網路論戰不斷升高。罷免支持者與反對者皆宣稱是在捍衛臺灣民主。

美國、中國與馬來西亞也對臺灣局勢表達關注,並提出協助調停。國臺辦更批評賴清德「打着民主旗號搞獨裁」,試圖壓制在野聲音。

臺灣雖有過罷免歷史,但像此次在短時間內啓動如此大量罷免案,實屬首次,代表臺灣民主制度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壓力測試。BBC也指出,選民的投票意願與投票率,將決定這場「大罷免」的最終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