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結果揭曉!確定25比0完封 藍委、高虹安全數安全過關

▲726首波大罷免投票結果出爐。(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郭運興/臺北報導

臺灣史上最大規模罷免投票結果今(26日)揭曉,首波24件國民黨立委+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中,未有一人遭到罷免,第一波大罷免投票結果,仍舊無法改變立法院朝小野大結構。

726首波大罷免

726首波罷免案投票名單,分別爲24名國民黨立委加上新竹市長高虹安。國民黨立委包括臺北市的王鴻薇、李彥秀、羅智強、徐巧芯、賴士葆;新北市的洪孟楷、葉元之、張智倫、林德福、廖先翔;桃園市的牛煦庭、塗權吉、魯明哲、萬美玲、呂玉玲、邱若華;臺中市的廖偉翔、黃健豪、羅廷瑋;新竹市的市鄭正鈐;雲林縣的丁學忠;花蓮縣的傅崐萁;臺東縣黃建賓和基隆市林沛祥。

最終投票揭曉,未有1件罷免案能達成「罷免同意票數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25%」、「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兩項罷免門檻,24位藍委、新竹市長高虹安成功過關,確定保住現職。

至於第二波罷免案成案人數,分別爲7位國民黨立委包括,新北市羅明才、臺中市顏寬恆、楊瓊瓔、江啓臣、新竹縣林思銘、南投縣馬文君、遊顥,這7人訂於8月23日進行投票。

針對「被罷免立委何時解職」,中選會副主委陳朝建日前表示,8月1日爲審定公告日,將會就結果依法審定,按照公職選罷法規定,審定爲罷免通過者依法予以解職,當天不能再擔任立委、行使立委職權。

根據《選罷法》規定,罷免案通過後,被罷免人自解除職務之日起,四年內不得於同一選舉區爲同一公職人員候選人。另依規定應辦理補選者,應自罷免投票結果公告之日起「三個月內」完成補選投票。

回顧大罷免源起,2024年總統立委大選導致「朝小野大」國會局面,執政的民進黨未能取得過半席次,而國民黨(52席,另有2席無黨籍立委參與國民黨團運作)與民衆黨(8席)合作,形成國會多數 ,使得民進黨在立法院表決屢屢挫敗,導致朝野激烈對峙,政治運作陷入僵局。

而真正推動大罷免浪潮的力量,來自於公民運動,此一力量的展現可追溯到2024 年 5、6 月的「青鳥行動」。當時上萬名民衆聚集在立法院周圍的青島東路上,抗議國民黨與民衆黨聯手強行通過國會改革法案;綠營質疑,國會改革法案就是國會擴權法案,嚴重破壞憲法權力分立原則。青鳥行動對藍白兩黨所發出的怒吼,因此點燃了罷免行動的怒火。

2024年12月21日賴清德總統面對國民黨團、民衆黨團再度聯手在立法院強行通過財劃法、憲訴法與選罷法修正案後,賴清德便表示,民主的紛爭,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2025年1月4日,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打響了大罷免的第一槍,他表示,針對國會亂象,以目前民進黨立委席次已無法撼動藍白賣臺行爲,必須喚起民意才能救臺灣,除了立法院正副院長改選外,「41席國民黨區域立委也一定要罷免掉」。

而202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藍白大幅刪凍加劇民意反彈,刪減高達2075億元的總預算,創下歷史新高。此舉遭民進黨視爲阻礙政府運作,甚至危害國家安全,卓榮泰內閣團隊多次下鄉宣講,在總預算議題上增添柴火,進一步強化了大罷免正當性、也將朝野僵局推向更加緊繃的局面。

不到半年光景,公民團體所發動的大罷免,歷經一階提議,二階連署,大罷免運動在全臺遍地開花。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大罷免潮」,國民黨採「以罷制罷」策略反制,但過程卻爆發幽靈連署、罷免領銜人中途退出等爭議,不僅風波不斷,國民黨全臺地方黨部也遭檢調搜索,黨工也被約談,甚至羈押,黨主席朱立倫雖在過程中下達「罷綠動員令」,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最終15件罷免綠委案全部宣告失敗,爲大罷免二階成案掛上31比0慘澹比數。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率領執政縣市首長與立委一起以手勢比出「不同意罷免」。(圖/記者徐文彬攝)